李軍
12月5日中午時分,第四屆山西文博會展覽館呂梁展區已是人山人海,把一座“木雕樓”圍得水泄不通。“這座木雕樓名為大武觀音樓,是我歷時四年完成的,它的結構沒有一顆釘子,通過榫卯工藝,榫和卯一旦咬合,兩塊木結構之間就能嚴密扣合,從而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這座木樓的“主人”楊延平一邊比劃一邊向參觀者介紹,聲音一句比一句高。
古建筑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在藝術上講究斗拱結構與力量交織起來的美感,并進行裸露,專家稱其為東方的“維納斯”。在世界的結構學、建筑學和維美學的領域里,有著獨特的地位。古代的斗拱建筑,等級非常森嚴,只限于皇宮殿宇建筑和神廟建筑,其局限性決定了流傳在民間的工藝技術人才非常少。由“燙樣”演變成今天的古建筑木雕工藝,歷經幾個朝代的戰火與興衰,目前其技藝傳承已出現嚴重斷層現象。
楊延平在大武觀音樓上體現的不僅是木雕工藝技術,還表現了中國特有的古建筑藝術傳統風格,構思奇巧,結構嚴格遵循古建筑“營造法”的標準,由于木雕風格主要區別于瓦、扣瓦的前檐部分,技術制作非常艱難,楊延平在漫長的制作過程中進行了多次試驗,才形成了現在地域風格明顯的大武觀音樓縮微木雕,國內行業專家看樣后都認為很難得,紛紛鼓勵他要留住具有學術與觀賞保留價值的這門手藝,創造條件傳承下去,其意義深遠而重大。
談及未來楊延平表示,“要結合自己的手藝,創造出更多有價值的東西,通過互聯網將這項凝結了古人智慧和中國幾千年文化傳統文化的精粹繼續傳承下去,讓世人更了解中國,并愛上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