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皓淵 楊凱飛
12月4日,山西省基層科協“3+1”工作培訓班在忻州市開班。忻州市等5個市科協、忻府區等12個縣(市、區)科協代表分別進行了交流和發言。參會人員就如何開展基層科協“3+1”工作進行了討論交流。
邢雨花:忻州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

邢雨花
“3+1”工作開展以來,通過深入全市14個縣(市、區)和部分鄉鎮實地調研,發現基層科協組織弱化、虛化、邊緣化“三化”問題突出,缺編制、缺經費、缺辦公場所、缺工作人員的“四缺”難題沒有得到有效破解。為使基層科協組織有效運轉起來,忻州市科協針對性地制定了“6有3保障”建設標準,“6有”即基層科協組織建設要實現“有陣地、有制度、有人員、有活動、有載體、有成效”的標準,“3保障”即當地黨委政府和上級科協組織要給基層科協提供“機制、經費、指導”保障,確保“3+1”建設工作順利實施。
思路明確后,重在落實和行動。人員、經費、機制上的保障,離不開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市科協主動與各縣(市、區)黨委政府聯系協調,積極爭取地方黨委政府對基層科協組織建設工作的支持,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薛保平:呂梁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

薛保平
為進一步健全組織領導、強化頂層建設,呂梁市科協做了以下工作:一是以中國科協定點扶貧縣臨縣、嵐縣“三長制”建設為試點,先行先試。在臨縣縣委領導下,經縣委研究確定了縣科協兼職副主席人選。同時,臨縣科協與縣委組織部聯合發文,出臺了《關于建立健全鄉鎮科協組織的實施意見》,由縣委常委會研究確定鄉科協主席人選,由鄉黨委研究確定“三長”兼副主席人選,并報縣科協備案。二是以孝義市、汾陽市“三長制”建設為樣板,深度推進。孝義、汾陽兩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去年嚴格按照科協章程程序規定,完成了縣、鄉換屆選舉工作,吸納“三長”全部進入科協班子。
目前,呂梁市13個縣(市、區)科協有10個縣(市、區)完成了“三長制”建設并發揮作用,其余3個縣也進入收尾工作,年底前完成。
王振華:太原市科協普及部副部長

王振華標題
如何讓“三長”既“進得去、留得住”,又“干得好、有實效”,真正使基層科協轉起來、活起來,帶動全民參與科學普及,這是“3+1”試點建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今年以來,特別是科技周、科普日期間,太原市科協通過座談交流、業務培訓、觀摩學習等方式,調動新任“三長”的積極性,激勵他們發揮自身優勢,以主人翁的責任感帶領各自領域熱心人員參與科普宣傳、學術交流、服務群眾等活動,帶動醫療、教育、農業等資源向基層一線傾斜。
試點工作以來,太原市科協注重發揮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認真落實上級部署,在太原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加強與組織、衛生、教育、農業等成員單位的溝通合作,探索建立健全各項制度,為吸納“三長”進入科協組織提供政策保障。
李伶旗:運城市科協副主席

李伶旗
今年以來,運城市科協在積極推動鄉鎮“三長”配備工作的同時,重點狠抓了對已建鄉鎮科協的制度規范和陣地建設工作,形成了制度化建設基礎模板,明確了陣地建設的基本要求。經過努力,涌現出了一批規范化建設的先進典型。
建組織、配人員,最終落腳點還是要能發揮作用。為了充分激發基層科協組織,尤其是讓新任“三長”人員能夠認識到科協所從事的面向重點人群的科學普及工作是與“三長”自身職責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是豐富“三長”工作內容、提升“三長”工作實效的有利補充,是一件具有“雙贏”性質的事情。“3+1”建設工作的開展,極大地提升了基層科協組織力,“三長”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馮靜:陽泉市科協普及部部長

馮靜
為持續改進工作作風,建立健全科協機關干部下基層機制,陽泉市科協機關干部每人每年累計深入基層調研、幫扶時間不少于一個月。為適應科技創新新形勢,增強服務經濟建設主戰場能力,改革市科協直屬事業單位機構設置,將陽泉市科技咨詢服務中心和陽泉市科技進修學校兼并重組為陽泉市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進一步突出服務全市創新驅動發展、服務一線科技工作者開展創新創業的職能,不斷提高公益服務能力。
增強科協組織的群眾性,團結、聯系、服務好科技工作者,把力量更多地配置到基層,擴大基層組織覆蓋面,構建暢通穩定的雙向聯系渠道,從體制機制上解決科技工作者與科協組織聯系不親、不緊的問題,發揮好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紐帶作用。
侯俊明:忻州市忻府區科協主

侯俊明
忻府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3+1”試點工作,通過強化四個機制,將其列入2018年全區五項深化改革重要任務,融入全區改革發展的大局,有力推進工作開展。一是建立領導機制,成立忻府區“3+1”建設工作領導組。二是完善責任機制,制定《忻府區“3+1”建設實施方案》。三是強化推進機制,召開了全區四大班子領導、鄉鎮(辦)領導、區直有關單位領導參加的“3+1”建設工作動員大會。四是納入考核機制,將各鄉鎮和成員單位的“3+1”工作完成情況,列入全區年度責任制考核內容,打分排隊,壓實責任。
今年以來,忻府區參照試點模式和區、鄉科協“3+1”工作經驗,著手在區、鄉83個“三長”單位、18個3000人以上村和四大產業園區組建科協組織,目前已基本完成,并組建好志愿服務隊伍。將在明年10月底前,完成基層科協全覆蓋。
郭俊廷:忻州市繁峙縣科協主席

郭俊廷
2018年11月,繁峙縣科協系統“3+1”建設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縣級層面,縣委組織部發文,縣人民醫院副院長、縣第二中學副校長、縣實驗小學校長、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為縣科協兼職副主席。鄉鎮(居民辦)層面,全部增設科協機構,各鄉鎮(居民辦)科協主席由鄉鎮黨委副書記或人大主席(居民辦主任)兼任,副主席由各鄉鎮衛生院院長、中心校長、農技站站長“三長”兼任,居民辦科協副主席由3名居委會主任兼任,科協成員由綜合辦、農林、衛生、文化、團委、婦聯等工作人員組成。繁峙縣縣鄉兩級科協共吸納“三長”關鍵人物進入科協兼職人數48名,實現了全覆蓋,搭建起了較為完善的科協工作系統。
楊心亮:臨汾市翼城縣科協副主席

楊心亮
翼城縣在省市科協的大力支持下,全縣10個鄉鎮都建起了“鄉村e站”,實現了有網絡、有人員、有場所、有活動、有終端的“五有”建設目標。
翼城縣充分發揮了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作用,促進了科普活動與農業產業相結合、與生產技術推廣相結合、與農產品線上銷售相結合,有效解決了農民群眾同現代化、規模化、市場化之間銜接不暢的問題。
下一步,將在上級科協的有力指導下,堅持問題導向,及時發現、解決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不斷將“3+1”各項工作推上新的臺階。
張永平:呂梁市臨縣科協主席

張永平
臨縣科協在中國科協的大力支持下,組織調研學習,推進“3+1”科協組織建設,建立健全組織體系,提升科技服務能力,強化工作措施,推進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
縣鄉科協組織機構的完善和“三長”任命,只是開展工作的基礎。通過調研,組織外出學習考察,結合臨縣實際,展開了以“三長”為核心組建的縣級學會,相繼成立了中西醫結合醫學會、科技輔導員協會、臨縣農學會。3個縣級學會的成立,為開展科普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組織保障。
郭曉樂:呂梁市孝義市科協副主席

郭曉樂
孝義市科協系統深化改革工作從以下五方面開展:第一,堅持以黨建帶科建,強化政治引領。第二,強化“三個保障”,健全優化基層科協組織網絡。包括優化頂層設計,強化組織保障,健全基層科協組織;選優配強領導班子,強化人員保障,優化科協組織結構;完善制度體系,強化制度保障,完善組織體系。第三,精準施策,實施“三個創新”,實現基層科協全覆蓋。包括創新組織成員結構,增強基層科協發展新力量;創新組織組建形式,重塑機關單位科協工作新格局;創新組織運行機制,提升科協工作新活力。第四,充分挖掘人才引擎,激發科技工作者創新動力。第五,持續改進服務方式,助力經濟發展。
武立堅:太原市清徐縣清徐鎮科協主席

武立堅
清徐縣是太原市的南大門,享有“醋都葡香”的美稱。按照清徐縣關于在全縣開展“3+1”建設工作的安排部署,本著“辦實事、求實效、出實招”的原則,積極開展科技入戶、科普宣傳,有效提升科協組織力、戰斗力,通過實施“3+1”基層建設,已經成為活躍在基層的“信息員”“輔導員”“指導員”“示范員”和“管理員”,更有效地解決了農業生產、農民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和難題,大大提高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科技素養,讓科技更加貼近農民、貼近生產、貼近生活。
目前“3+1”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共引進農作物新品種50多個、先進實用農業新技術15項,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和健康知識培訓班255期(次),培訓農民近萬人次,居民生活水平、科學素養得到有效提高。
張翠蘋:大同市云州區科協主席

張翠蘋
大同市云州區科協積極行動,為基層科協機構建立等基礎建設以及基層科協日常工作的開展做好服務工作。市科協和區科協分別組織各鄉鎮基層科協工作人員進行了培訓,極大提高了科協工作人員的理論水平和專業能力,為做好基層科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云州區今年組織開展了春季基層走訪調研活動,涵蓋基層科協組織建設、基層科普設施建設、重點科普活動開展、科普示范體系建設、科技創新助力工程實施、科普鄉土人才及志愿者隊伍、科技工作者參政議政、特色亮點工作等方面。“三長制”為進一步加強科協組織建設,推動科協工作展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以農技站站長為引領,帶動農業科技工作者發揮作用;以衛生院院長為引領,帶動衛生系統科技工作者發揮作用。基本實現了基層組織“建起來”“轉起來”“亮起來”,為新時期科協深化改革工作闖出一條新路子。
馬麗君:陽泉郊區科協主席

馬麗君
陽泉郊區科協在“3+1”工作中還存在不足,但是也為下一步開展工作帶來了新的思考。第一,要進一步完善基層科協組織,充分發揮“三長”的帶動作用,擴大醫療、教育、農業等各領域資源的覆蓋面。第二,要建立“三長”工作制度,要制定“三長”的工作計劃,建立考評激勵制度,通過各種信息化手段,大力宣傳工作開展過程中涌現的具有典型意義的經驗方法和帶頭人,為之后的工作提供借鑒。第三,要進一步推動學會、協會的建設。發揮“三長”的團結引領作用,進一步成立醫療衛生、工程技術、農業等相關學科領域和地方特色優勢產業的專門學會。第四,結合在天津考察學習的內容和郊區的實際工作,逐步開展“N+1”試點工作。將農機站站長、蔬菜中心主任、畜牧站站長、科技型企業負責人等“關鍵人物”納入到“N+1”工作當中,進一步延伸科協的觸角,提升科協的組織力。第五,繼續推進區級換屆工作順利完成。
梁變英:晉中市壽陽縣科協主席

梁變英
為深入推進“3+1”組織建設,晉中市壽陽縣科協做法如下:
第一,高度重視,確保“3+1”工作高質量推進。成立了“3+1”工作領導小組,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督導工作落實;縣鄉級分別制定實施細則,采取分級推進的辦法,確保“三長”配備工作順利開展;在學校方面,利用市級科普示范基地城西小學的引領作用,結合科普e站良好的科普宣傳陣地效果,扎實開展“3+1”工作示范;在農業方面發揮兼職副主席農業領域帶頭人作用積極推進工作,在醫院方面宣傳“3+1”行動計劃。
第二,夯實基礎,確保“3+1”工作健康發展。嚴格評選標準,保障“三長”人才優勢。做好經費保障,助力“三長”發揮作用。
第三,形成合力,“三長”作用初見成效。發揮“學校校長”作用,為創新型國家培養了大批科技后備人才;發揮“農技站長”作用,使科技助力農業有了進一步提升。發揮“醫院院長”作用,使公眾科學素質有所提高。
成海兵:晉城市澤州縣科協主席

成海兵
為推進“3+1”組織建設,澤州縣的做法如下:第一,積極協調,強化領導,夯實科協改革基礎,領會精神打基礎。縣科協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群團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學習中國科協、山西省科協、晉城市科協深化改革方案,做到吃透上情、熟悉縣情、掌握下情,研究討論澤州縣科協系統深化改革工作。強化領導,制定方案。第二,借鑒經驗,注重實效,推進“3+1”改革實施。通過省市科協的大力支持幫助,縣科協先后兩次赴忻州、運城等開展和落實科協改革工作的先進地市、縣區進行實地參觀學習,得到了很多工作啟示和借鑒,為下一步開展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第三,健全規章,強化培訓,確保科協改革實效。從建章立制做起,向各鄉鎮科協印發了相關資料及樣本,供大家參考制定相關制度。同時針對各鄉鎮科協組織剛剛成立,科協業務不熟、工作基礎缺乏、職能職責定位不清等普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積極請示上級科協,并邀請本地專家教授,組織全縣科協系統工作者進行學習培訓。
梁小波:長治市武鄉縣科協主席

梁小波
為確保“深化科協系統改革工作”穩步推進。本人多次向縣委領導匯報科協改革工作進展情況。縣委主要領導兩次作出批示,要求各有關部門“協調配合,認真落實”。縣委組織部、農業農村局、教科局、衛體局、各鄉鎮黨委等部門對深化科協系統改革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并積極配合。2019年5月,縣委組織部發文《關于配備鄉鎮(社區)科協領導班子成員的通知》,標志著武鄉縣科協組織建設工作進入實戰階段。
武鄉縣科協黨支部堅持通過加強自身建設來推動改革創新工作,以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來引領各項工作。通過開展黨建活動,完善機關規章制度,修訂全員崗位目標責任制等一系列新舉措,初步營造出“敢擔當、尚作為、求實效”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
秦旭:運城市垣曲縣科協主席

秦旭
基層科協組織架構都是由科協主席、副主席兼任,“怎么干”“愿不愿干”成為擺在垣曲縣科協面前的首要問題,否則將會成為一紙空文、一個擺設。為此,垣曲縣科協重點在業務指導和服務資源上予以大力支持,主要在加強鄉鎮(社區)科協基層組織建設,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上下功夫,指導其規范運行,有序開展工作。各鄉鎮(社區)專門配備了辦公場所,統一制作了科協機構、職責任務、方式方法、工作流程版面,使其明確了“怎么干”。成立之初,舉辦專題培訓班,進行了科協業務知識培訓。今年5月底,垣曲縣科協借“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之際,召集鄉鎮(社區)科協工作人員召開工作推進會,對全年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把他們全部納入全縣科技志愿者隊伍,成為“科普中國”信息員,要求各鄉鎮結合各地實際,及時開展各項科普活動,并做好上傳下達工作。垣曲縣科協還將有關科協工作的配套法規、業務知識手冊下發各鄉鎮(社區),便于他們開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