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君中 徐俊 湯海濤 泰州供電公司
PLC技術體系結構由物理層、介質訪問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層、邏輯鏈路層等構成,其中MAC 層主要完成數據收發間鏈路的建立和維護、確認幀的發送和接收、信道的接入控制等功能,在數據收發通信中起著重要作用。
客觀上,PLC通信性能往往受制于其所處的信道環境[1] ,中低壓配電網點多面廣,網絡拓撲結構復雜多變,PLC部署場景的差異性也導致了其在實際應用時性能的不確定性;主觀上,現有PLC系統設計缺乏能夠靈活應對差異化信道條件與應用場景的有效機制,造成其通信可靠性較差、網絡覆蓋率低。因此,如果 PLC 節點能夠自動選擇一個噪聲和衰減都比較小的頻段,那么通信鏈路的可靠性將會得到大幅改善。
以兩個點對點PLC站點(分別為主站、從站)為例,定義一個包含所有默認工作頻率前導信號的時隙,各個默認頻率的前導序列在時間上前后相連并不重疊,這個時隙稱為PRMBL時隙[2]。
系統有三種工作階段:默認頻率配置階段、同步階段和數據傳輸階段。
當系統具有初始默認頻率配置且剛開機時,或者從站連續N_syn_miss_th個幀內沒有收到任何頻段上的前導時,系統進入同步階段;當從站在某個頻段上接收到主站的前導信號后,據此完成同步;下行PRMBL時隙中接收各默認頻段上的前導信號,選出較好的頻段并在上行PRMBL時隙的相應位置發送上行前導信號,系統進入數據傳輸階段。
在上行PRMBL時隙中,主站依次將工作頻段調整到到 到 上,檢測是否有從站發送的前導。
由于從站不了解主站何時在何頻率上發送前導,需要在某個頻段上持續檢測一段時間,稱為頻段同步時間,記做 Tsense

采用順序檢測方法,即從帶寬最小的頻段fN開始檢測。若Tsense時間內沒有檢測到 ,則轉向檢測頻段 ,依次類推。
一旦從站檢測到某個頻段上的前導信號,便可據此推測出主站發送其他前導的時間,也即完成了同步,進入數據傳輸階段。但當很多輪檢測后仍沒有檢測到前導信號時,系統提示當前默認頻段不可用,自動進入默認頻率配置階段。
當從站與主站同步后,系統進入數據傳輸階段。從站根據接收到前導情況、頻段可信概率及業務需求選擇工作頻段,然后在上行PRMBL時隙中所選頻段對應時間內發送上行前導。主站接收到從站發出的前導后即掌握了從站選擇的工作頻段,然后主站和從站開始進行數據交互。
(1)頻率選擇和更換過程
點對點MAC 工作過程比較簡單,僅包含上行頻率選擇和默認頻率更換兩個過程。當上行鏈路質量較差時,主站通過控制包要求從站在上行 PRMBL 時隙中依次通過各默認頻段發送前導,并根據前導情況來選出上行工作頻段;此外,系統在工作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更換某個帶寬的默認頻率。
(2)MAC層ARQ機制
主站和從站均支持自動重傳請求(AutomaticRepeat-reQuest,ARQ)機制。當使用ARQ 時,需要為每個包分配一個唯一的標識符。假設包標識符為6 位,能夠同時標識 64 個不同的包。ARQ 窗口長度用 5 位表示,最大窗口尺寸為32。
1)ARQ 機制
當采用ARQ機制時,發送端依次將落入發窗口中的數據包發送出去,發送窗口中最后一個數據包 ARQ 子頭的ARQ.FLUSH段置為 1。此外,發送端為發出的每個數據包設置計時器,當計時器到時還沒有收到對該數據包的回復時,發送端重傳該數據包。
當接收窗口已滿、收到ARQ.FLUSH=1的數據包、或者等待時間較長時,接收端發送ACK/NACK 數據包。當發送端窗口長度大于 1 時,接收端可以將對多個數據包的回復整合在一個控制包中發送。
2)ARQ窗口
剛開始進行數據傳輸時,接收窗口的初始值為 1,數據包標識為0,即傳統的“停止等待”ARQ 機制。在數據交互過程中,收發雙發可以根據接收數據包情況來動態調整ARQ 窗口大小,并通過 ARQ子頭來通知對方。
本文提出了一種支持快速頻率切換的PLC點對點 MAC工作方法,PLC主/從站綜合考慮接收前導和發送前導的相關值、頻段的帶寬及可信概率、業務需求等因素,選擇合適的工作頻段;分三個階段論述了上下行頻率自適應工作機制和轉換狀態,并給出了基于順序檢測法的頻率自適應算法、實現過程及MAC層交互過程,為提高PLC通信性能提供了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