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岳愛芹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慈善組織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道路,在保障民生和社會進步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2016年9月1日頒布的《慈善法》是中國慈善事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為慈善事業的發展,促進慈善文化,規范慈善活動,保護慈善組織、捐贈者、志愿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動參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進步共享發展成果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2016年,我國年度慈善捐款已達到1000億元左右,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總數已超過60萬個,受益人群每年達到數億人。[2]慈善事業的發展需要社會力量和各界的廣泛參與。然而,近年來,一些負面事件損害了慈善組織在公眾心目中的良好形象,阻礙了公眾參與慈善事業的熱情,使慈善組織一度陷入了信任危機。公信力和信任感是慈善事業能夠存活下去的生命線,如果慈善組織與社會公眾之間相互信賴的基礎不復存在,則慈善就變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3]慈善檔案作為慈善組織運行過程的原始記錄,真實地記錄著慈善組織的發展歷程。在慈善捐贈、慈善救助等方面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數據開放的大背景下,慈善檔案如何發揮其原始憑證作用,實現慈善檔案的價值,為提升慈善組織公信力發揮積極作用,是我們檔案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自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頒布第一份總統備忘錄——《透明和開放的政府》以來,開放數據運動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熱潮。開放政府數據所承諾的增強政府透明度、釋放數據的價值及促進公民參與國家治理等優勢是其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原因。[4]政府數據不僅包括國家、地方政府、國際政府組織以及其他公共部門所擁有的數據,而且還包括外部組織為政府創造的數據以及外部組織所持有的與政府計劃或服務相關的對公眾有重大利益的數據[5]。在開放數據視角下,檔案部門作為原始數據的提供者和保管者,肩負著維護數據真實性與完整性責任,應該參與到開放數據中去,指導數據的收集和保存方面為其他機構提供方法,并指導其數據的公開。[6]檔案包含著大量數據信息,[7]通過檔案數據開放可以提升慈善組織公信力,讓公眾看到一個架構清晰、流程簡潔、運作透明的慈善組織,使公眾真正了解慈善事業、參與慈善事業、監督慈善事業,并保持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8]是慈善檔案數據開放的目的。
我國慈善檔案在管理過程中,由于傳統的思想和管理制度,慈善檔案數據的開放面臨以下問題:
(一)慈善組織信息公開不夠及時。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使中國慈善組織特別是中國紅十字會陷入嚴重的信任危機,公信力下降,接收捐款數量大幅減少。盡管屬于個案,但也反映出慈善組織在信息披露方面的不足,未能及時向公眾披露慈善組織的基本情況。如:開展募捐及接受捐款情況、慈善資金的管理使用情況、慈善項目實施情況以及慈善組織工作人員的工資福利情況等,導致公眾對慈善組織缺乏足夠的了解,最終影響了公眾對慈善組織的信任和信心。
(二)缺乏有效的社會監督。隨著公共管理社會模式的形成,公眾作為社會管理監督者的意識越來越強,他們表現出對公開慈善信息的強烈愿望。但由于慈善組織缺乏第三方評估制度,無法客觀地評估慈善項目的社會影響和經濟及社會效益,也無法讓公眾清楚地了解他們的捐款是否真的用于需要幫助的群眾,導致慈善組織一直缺乏有效的社會監督。[9]
(三)傳統的檔案觀念影響。受傳統檔案觀念的影響,一直以來,對于檔案價值的判斷和分析都是停留在信息層面,不論是檔案的參考價值還是憑證價值,都是通過滿足人們檔案查詢需求和利用需求來實現的,并未達到檔案原始數據開放存取的程度,與開放數據相比有一定的滯后性。但是,在大數據時代,檔案價值不僅包括信息價值層面,還有數據價值層面,即檔案的數據價值。檔案作為重要的數據資源,其價值是通過數據處理技術、數據挖掘和數據應用而體現的。[10]現實中不論是國內檔案信息的公開還是英美等國數據的開放獲取,都沒有真正實現檔案數據特別是原始數據的開放。我國積極推進檔案“信息化“向“數據化”轉變,是對未來檔案數據開放趨勢的準確把握。[11]
開放數據不僅僅是開放獲取,而且還意味著共享與重用。[12]2016年,國家檔案局發布《全國檔案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再次將檔案信息化建設列為重要議題,明確提出“建立開放檔案信息資源社會化共享服務平臺,制定檔案數據開放計劃,落實數據開放與維護的責任;優先推動與民生保障服務相關的檔案數據開放”。[13]作為檔案部門可以為信息資源的公開與利用提供重要支持,通過開放數據提升慈善組織公信力,推進公眾參與數據資源的開發。[14]“開放數據成為大數據時代下集信息化發展的新趨勢,對檔案工作是全新的挑戰,但同時更應該看到在開放數據下檔案工作新的發展機遇。通過開放數據,動用全社會的智慧云挖掘檔案數據的全新價值,從而促進社會的發展”。[15]開放數據時代的到來為檔案數據開放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機會。檔案部門應該把握住機遇轉變傳統的封閉觀念,建立開放的理念,從被動守護者向積極參與者轉變[16]。為實現檔案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打造公開透明的慈善,增進檔案與社會各界的互動交流,實現檔案價值再造,以期得到社會公眾對慈善事業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推動檔案數據開放法規政策是保障。我國應盡快制定檔案數據開放的相關政策,如開放數據的原則、范圍、質量標準、管理規范等,提升檔案數據開放的可操作性,規范檔案數據開放中違法行為處理程序。2016年9月1日,我國《慈善法》的出臺對規范慈善組織依法運行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據,也為檔案數據開放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做出了慈善組織向公眾披露的信息內容、時間等規定。但從實施過程來看,還缺乏具體操作的實施細則,需要盡快出臺相應配套管理條例進行具體指導。如:公開的范圍、標準、執行程序等。
社會公眾的需求是慈善檔案社會價值得以實現的前提[17]。社會公眾的關注點就是慈善將受到社會監督的內容。
1.開放數據有利于社會創新。開放數據可以推進公眾參與數據資源的開發,以滿足社會對檔案數據利用的需求。通過對檔案數據和信息的獲取、分析和挖掘,更好地為社會提供檔案數據信息服務;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為社會各界提供參考。[18]如:根據慈善組織公布的數據信息,用戶可以挖掘企業和個人參與公益的潛在價值,如企業參與慈善公益的動因、企業文化等,鼓勵社會參與檔案數據的再利用,促進社會創新,實現慈善檔案的社會價值。
2.開放數據有利于對慈善組織的社會治理。慈善組織通過開放數據可以逐步提高對檔案數據的共享和開放意識,讓數據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得到最大程度的開放,[19]包括慈善組織的設立、內部管理、行為規范等都是有效的促進。改善慈善組織的社會監督和社會治理,提高慈善組織的社會形象。
3.開放數據有利于預防慈善腐敗。數據的開放可以促進社會監督,提高慈善組織透明度,對有效預防和發現腐敗行為起到重要作用[20]。包括公開慈善捐贈、資金使用、慈善救助、決策執行等原始數據,提高慈善組織的透明度,減少腐敗行為的發生。
1.借助政府數據平臺提高慈善組織公信力。 “信息公開是數據開放的基石”[21]。2017年9月4日,民政部根據“慈善法”要求建立的慈善組織信息平臺——“全國慈善信息公開平臺”正式開通,為慈善組織與公眾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該平臺一方面可以幫助公眾通過信息平臺自由訪問慈善組織的數據信息,讓公眾看到“明白賬”“放心賬”,形成有效的社會監督,增強慈善事業的可信度。另一方面,也進一步摸清了慈善事業的底數,有利于慈善政策的制定。截至2019年2月22日,該平臺實時公布了全國5285家慈善組織信息和157件慈善信托記錄,財產總規模近20.09億元。其中,1492家慈善組織具有公開募捐資格,在平臺上備案發布了8540項公開募捐活動,共顯示7189條慈善項目信息。[22]
2.利用“互聯網+”實現檔案數據開放。“互聯網+”時代,檔案部門建設門戶網站、開通檔案在線查詢、建立檔案信息管理系統開展檔案公共服務是大勢所趨。利用網站、微信、微博和檔案APP發布檔案概述、檔案信息、服務指南、館藏信息、在線展覽和編研產品目錄,方便公眾查詢利用,豐富檔案的公共服務模式。通過發布接近公眾重要利益的檔案,實現檔案的自由瀏覽和轉發評論,進一步滿足公眾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從而培養公眾對檔案的認識。[23]
3.注重數據質量。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原始性、準確性、及時性、可訪問性和可用性、可理解性和安全性等是開放數據的數據質量要求。[24]數據的完整性要求數據在粒度級別盡可能的高并且需要元數據。原始性要求“數據可從源頭獲得,而不是整合或修改形式”。[25]檔案部門應掌握檔案數據的前端控制,以確保收集的檔案數據完整、真實、可靠。保證數據質量,滿足用戶需求。
4.加強對檔案人才的培養。提高檔案人員的管理能力是促進開放數據的先決條件。一方面,檔案部門要不斷強化檔案數據價值和管理人員隊伍建設,不斷提高現有人員素質,培養專業性新型人才。另一方面,通過檔案網站的設立,開展各類在線交流平臺,建立一個快速有效的信息互動交流機制和信息反饋機制,使檔案部門能夠快速、全面掌握訪問者的需求信息,便于后續的數據深度開發和數據產品的多樣化組合。[26]
大數據時代下,隨著開放數據在社會各個領域的不斷深入,檔案數據開放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數據開放,對解決慈善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創造了新的機遇,為加強慈善組織接受社會監督、增強公開透明、提升慈善公信力發揮了重要作用。檔案部門應該抓住時代發展的機遇,樹立開放意識,積極參與到開放數據政策的制定中去,以更高的標準和嚴格的要求履職盡責,確保檔案信息質量,為推動檔案數據開放的進程,促進慈善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