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芝 孫振民
(菏澤學院,山東 菏澤 274015)
所謂的回授現象就是指文化之間的一種相互包容、互相滲透的情況。這在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中表現的尤為明顯。比如在新疆出土的一些瓷器、絲綢布料中的花紋樣式、織造與制造工藝以及絲織品上許多漢字紋飾都佐證這一切。但這種特殊的文化現象體現的最為明顯的還是“獅子舞”的回授。
獅子并不產于中原地區,而是域外之物。《漢書·西域傳》記載烏弋國有獅子,《續漢書》記載條支國出獅子,郭璞、慧琳認為師子產自于西域。域外之物獅子能來到中原得益于絲綢之路的開通。張騫開通西域以后,《漢書·西域傳贊》就寫到:“鉅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異物,四面而至?!贝撕笪饔蚋鲊碴懤m向中原王朝進獻獅子?!逗鬂h書·西域傳》對于安息國使者獻獅有四次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有西域諸國多次進獻獅子的記載。《舊唐書》中有康國、波斯、吐火羅遣使獻獅子的記載,《新唐書》中也有大食、西突厥向唐王朝進獻獅子的記載。
因此獅子舞也不可能是中原本土文化的產物,很可能是由外部傳入的。杜佑在《通典·坐立部伎》曾說:“《太平樂》,亦謂之五方師子舞。師子鷙獸,出于西南夷天竺、師子等國?!薄杜f唐書·音樂志》也有:“五方獅子舞,出于西南夷天竺?!薄缎绿茣せ佞X傳》記黠戛斯“戲有弄蛇、師子、馬伎、繩伎”。有的學者認為獅子舞系緣于近東—西亞與內陸亞模擬獸舞。綜上所述可以看到中國古代的獅子舞是方外來物,其伴樂、舞蹈、舞獅郎等都有濃郁的異風胡俗特色。
獅子舞源于西域,但真正發揚光大卻是在中原地區。我國歷史上對于獅子舞傳入中原地區有明確記載的是《新唐書·音樂志》:“龜茲伎……設五方獅子,高丈余,飾以方色,每獅子有十二人,畫衣執紅拂,首加紅抹,謂之獅子郎?!卑拙右自谄浒拙右子小段鳑黾俊芬苍鴮懙竭^獅子舞,其曰:“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薄稑犯s錄·龜茲部》也載:“五常獅子舞由龜茲傳入長安?!?/p>
獅子舞傳入中原地區后,不僅成為一種群眾性的風俗舞,還是是宮廷中一種規模浩大的舞蹈。段安節《樂府雜錄》中曾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宮廷獅子舞的表演體現了明顯中原文化和君權主義色彩。五方獅子是五頭獅子占據五個方位,即東、南、西、北、中,除中央的‘黃獅子’是二人合扮之外,其余四方都是一人扮的。在顏色上,是按金、木、水、火、土分作紅、黃、青、白、黑五色。中央方位和黃色是至尊無上的象征。從這里可以看出,中原地區的獅子舞不僅有機地融入到漢文化中,還成為皇權的象征。
以前西域的獅子舞在中原地區經過改造后,已經成為漢文化的一部分,等它再次回授到西域后,已今非昔比。在此后我們會發現西域的獅子舞,更多的是這種已經漢化了的獅子舞。紀昀《烏魯木齊雜詩》卷六載:“孤木地屯以舞獅相賽……昌吉人舞酣之際,噴出紅盞五、六尺,金書‘天下太平’……觀眾喧觀?!睆倪@段記載中,可以看到帶有明顯的屯、天下太平等漢文化特色的東西??脊虐l現也證明了漢化獅子舞在西域地區的流傳。在吐魯番出土的舞獅俑中,假獅子的軀體被涂成彎曲的細毛狀,獅頭紅、黑白相間、通體白色,這與以前的獅子形象不同,應該是五方獅子的一種。所以這個獅俑實際是中原和西域兩地對一種藝術形式的認同并遙相呼應的一個腳注。而此后的西域獅子舞表演中,多了幾分柔和的色彩,而少了些動物的戾氣,已經具備了漢民族吉祥文化的內涵。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獅子舞并非漢土之物,它是西域傳入中原地區的。獅子舞在中原發展的過程中,吸收了漢民族的藝術形式,接納了漢文化的意蘊,根據中原地區民族的審美觀和需求而進行了改造、創新,促進了這種藝術形式向更高層次的發展。漢化的獅子舞不僅流傳于中原大地,還回傳到西域地區,甚至遠播到海外,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征。獅子舞的回授現象說明絲綢之路上文化的傳播絕非單向的,而是雙向,甚至是多向的。融合是絲綢之路上文化交流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