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齊越
(山西工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曲式分析①課程目前在我國各大音樂院校、高校音樂專業均有開設,同時也是音樂類各方向碩、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必考科目。高佳佳在第三屆全國音樂分析學學術研討會上提出:“曲式分析是對作品一切技術的綜合分析”[1]。通俗地講,音樂材料是由旋律、節拍、節奏、調式、調性等基本要素有機地組合構成的,而曲式是對這些音樂材料與陳述形式進行綜合分析的一門技術。
下文將以山西工商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開設的《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為例,通過對課程定位、學生學情進行分析,提出該課程在開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課程改革的初步設想與方案。
《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在山西工商學院音樂學院開設,是音樂表演的專業核心課程。本校音樂表演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需要,掌握音樂表演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術,具備演奏、演唱表演實踐的基本能力,具有責任意識、創新精神和較強的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學生的就業目標是在文藝團體、社區文化館站、中小學、藝術培訓機構等相關部門從事音樂表演、教學、創作與編輯等工作,這些工作中都需要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刻剖析和理解。
從課程名稱上看,該課程實際為兩個內容,是集音樂理論與分析于一體的實踐性課程,通過對音樂作品的基本曲式結構、分析方法的學習,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音樂作品,具備分析音樂作品的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音樂感悟力,為音樂演奏、演唱的二度創作打下基礎。
曲式分析一般以樂理、和聲、音樂史課程為基礎,而本校聲樂、民樂專業的學生五線譜識譜能力較弱;多數學生和聲分析與寫作能力較差;部分學生音樂史論學習積極度不高,不利于課程間的銜接與正常開設。
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課程之間存在知識結構斷層的問題,為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的教學帶來許多不便。課堂上分析一首新的音樂作品時,往往要在調式調性判斷、和聲連接分析等內容耗費大量時間,降低課堂效率,教師需要不斷補充樂理、和聲等基礎知識。又如,在對音樂風格進行介紹時,常結合其產生的歷史、文化等因素,但學生對于西方音樂史等內容的學習還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層面,無法深入理解。
目前,沒有專門針對應用型高校的曲式分析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教材選擇受到教師個人喜好、專長的影響,未充分考慮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由于教材選擇的不合理,教師常常需要在教學中使用2-3種不同的資料:一些教材理論概念繁雜,學生學習興趣度不高;一些教材中分析譜例較少、作品選擇不夠典型,無法滿足學生學習、分析的需要,教師還要根據教學進度自行篩選、制作分析譜例。
曲式分析課程在普通高校中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先講相關理論、再分析譜例,完成曲式結構圖示、文字說明等內容。就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來說,對于理論知識缺乏學習興趣;且專業水平參差不齊,無法正確理解、分析古典音樂作品。學生整體聽課積極性不高,課堂缺乏活力。
本校音樂學院多數課程采用平時成績加期末卷面成績(二者比例一般為3:7)的方式進行考核。以往曲式分析采用試卷考試的方式與標準,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對1-2首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作曲技法等內容進行分析,曲目多側重于西方古典音樂作品(以鋼琴作品為主)。在應用型高校,這樣的考核方式無法有效檢驗學生的分析實踐能力。
1、必要的知識補充。為了解決學生知識結構斷層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要“抓重點、講方法”,在基本教學內容之外不斷進行必要的知識補充。例如:利用尋找旋律骨干音、觀察旋律外觀輪廓、分辨伴奏織體等方法幫助不熟悉五線譜的學生判斷曲式結構;每節課前有針對性地做1-2條常見的和聲連接分析練習,提高學生的和聲分析能力;課堂上涉及相關作曲家與音樂風格特征的內容時,穿插講解西方音樂史論、歷史背景、音樂作品故事情節等內容。
2、音樂分析寫作能力訓練。在正確分析曲式結構之后,學生還需要以文字的形式總結作曲家的音樂表現手法、美學體驗,教師應關注其音樂分析寫作能力的訓練。例如:教師可以先概括出文字分析的寫作框架,再讓學生以精煉的語言描述作品的曲式結構、音樂內涵套入框架內;嘗試以學生熟悉的音樂作品入手,以散文的形式分析其作曲技法、音樂情感、創作背景、作曲家生平等內容。
3、建立個性化學生曲庫。目前,國內一些經典的曲式分析教材多選用西方古典音樂作品,但學生演奏/演唱的曲目卻不局限于這些作品。教師應在教材之外精選中外經典音樂作品進行分析,并不斷加入具有典型曲式結構的新作品,兼顧聲樂、器樂的學生,建立個性化的學生分析曲庫,及時更新,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
1、“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模式中單一的教學方式,無法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從而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課前學生通過網絡、書籍、教學視頻等途徑了解課程內容;課上采取多媒體設備播放曲譜及相關音頻、手機查詢學習資料、現場分析展示等手段強化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和實效性;課后利用微信、超星學習通等技術平臺實現課程資源共享和學習過程督導。
2、互動體驗教學模式。課堂采取小組討論式教學模式,按照班級容量,以5-6人為編組單位,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感受本課程的實踐意義,提高聽課積極性,突出分析和探究能力的培養。教師在課堂上設置一些小組互動的環節,如:共同唱/奏分析曲譜,合作完成曲式結構圖等,激發學生對作品情感的細微體驗,喚醒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樂趣。
1、曲式分析卷面考核。按照傳統曲式分析考試要求,正確分析曲目并完成曲式結構圖示與文字分析,可根據具體情況增加選擇、判斷、簡答等多種題型,考察學生對于特定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及概括、整合知識點的能力。
2、分析實踐能力考核。在卷面考試之外,要求學生用所學曲式分析的結構原則、分析方法,分析個人演奏/演唱的音樂作品,包括作曲家、曲目風格、歷史、文化等因素,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演講展示。一方面考核學生在實踐中的音樂分析能力,理解分析是為表演和創作而服務的,進入社會后能夠發揮應用型人才的優勢;另一方面也能鍛煉他們優雅大方的體態、邏輯清晰的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為從事音樂表演、中小學音樂教育等工作做準備。
山西工商學院以建設高質量、有特色、現代化的應用型本科高等院校為發展目標,多年來努力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前文就《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在本校的開展情況、課程定位、存在的問題等內容進行了分析,不難發現,該課程的實踐性較強,傳統的教學與考核模式不能夠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筆者對該課程的改革提出一些設想,以期為曲式分析課程在應用型高校的教學與發展提供參考。
注釋:
① 該課程名稱在院校間存在差異,如:曲式分析、作品分析、音樂分析、音樂作品分析、曲式與作品分析等,一般指同一門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