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創

說到“不聽話”,我們首先會想到“叛逆”“不成熟”“對著干”這些詞,但真的是這樣嗎?再仔細瞧瞧,題目中的“不聽話”加上了雙引號,這說明不是真的不聽話,而是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這個“不聽話”的背后藏著美好的品質或讓人感動的情感。
我們來問自己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誰會這么“不聽話”?可能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可能是你,總之一定是你熟悉的人。
第二個問題:“不聽話”的表現有哪些?比如,爸爸每次出門,我都會囑咐他早點兒回家,可他常常加班到深夜,我都睡著了他還沒回來。外婆喜歡收集紙皮拿去賣,家里都被這些紙皮塞得滿滿當當的,爸爸媽媽說了她多少次都沒用。再說爺爺吧,我們每次回老家住幾天,返程的時候,后備廂總是被他塞得滿滿的,都是爺爺養的土雞、土鴨,還有爺爺種的各種蔬菜。我們叫他多休息,別太累了,可他一轉身又忙去了……
第三個問題:“不聽話”是真的不聽話嗎?不!你“不聽話”是因為你為了集體的利益,爸爸“不聽話”是因為他舍小家為大家,“不聽話”的外婆把賣紙皮的錢捐給了小區里生病的孩子,爺爺的“不聽話”里藏著他對我們沉甸甸的愛。可見,“不聽話”的背后蘊藏著一份美好的品質或讓人感動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