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哈爾·艾合買提
(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哈尼喀塔木鄉林業站,新疆 庫車 842000)
黨的十八大中對生態文明予以重點關注,并且將構建“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目標。而林業是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而我國林業資源很大一部分處于農村范圍內,所以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和林業發展狀況都會對我國社會文明的持續產生直接影響,所以必須要合理采取措施,及時解決阻礙農村林業發展的相關問題,促進農村林業的快速發展,保障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門,具有氣候調節、涵養水源和防風固沙的效果,能夠為糧食種植提供有效保障。盡管當前我國在種植方面已經實現了精耕細作,但對于山地、沙地、濕地以及林地等非工地的利用效率較低,所以如果能夠深入發展現代林業,則可以顯著提升農民的經濟效益,促進農村的社會經濟發展。
想要讓鄉村向著綠化、美化和香化的方向發展,并逐漸發展成為園林式和花園式的生態文明鄉村,就必須要加強樹木的種植,設置綠色景觀、增加綠地面積。如此不僅可以有效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還可以促進農村向著旅游方向發展,提升農村知名度,。
農村擁有豐富的林業資源,通過應用農村的優勢林業產業,可以擴大農民的就業、提升農民經濟效益。尤其是部分缺乏工礦企業的山區農村,林業產業成為促進農民致富的首選項目。
人才是保障社會發展的根本,高素質綜合性人才能夠對農村林業發展起到直接影響。當前農村林業人員的文化素質水平相對較低,廣大林農缺乏林業經營生產的專業技術,缺乏先進的思想理念和市場意識,而且缺乏接收外界信息的能力,對于科學技術應用能力較差,在林地經營方面較為隨意,嚴重阻礙農村林業的發展。
以桉樹為例,我國廣西為了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近10年來年均增加種植速生桉200萬畝,由于大面積的種植速生哀,導致我國農村的整體林業結構出現變化,不僅無法對產業化結構進行完善,還缺乏相應的產業特色,無法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通過采取放活經營、規范流轉以及明細產權的方式,有效吸引農村和社會各界力量投入到林業建設中去,盤活林地,增加林農經濟效益。但目前很大一部分林農依然思想老舊,導致存在大量的林地無法得到有效開發利用。
農村林業的發展應當結合所在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規劃,確定發展前景。在規劃之前必須要進行實地調研。在制定決策時要充分考慮社會及農民群眾的實際需求,盡可能吸引農民參與其中。并且要明確制定發展目標,通過促進林地的多樣化發展,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間,滿足其可持續發展需求;并且要對林業生產潛能予以最大程度保護;要保證森林物種的多樣化,促進其構建穩定的生態體系,從而間接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與此同時還需要保證經濟建設工作的順利有序開展。
除了需要注重植樹造林、增加林業資源之外,還必須要做好必要的保護工作。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宣傳力度,幫助農村人民群眾充分認識到,保護林業資源對于促進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以及文明鄉村建設的重要促進作用,必須要能夠合理處理林業資源、生態保護以及經濟建設之間關系,通過嚴格審查社會建設用地、合理控制用地規模等措施,切實保障林地資源。應當按照省、市、縣三級構建林業資源的監督管理系統,完善各農村地區林地及林業資源檔案信息;并積極推動林業資源的相關法制法規建設工作,構建完善的林業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同時,需要對林業資源管理機制進行創新,可以采取政府預算購買服務的方式,積極吸引社會的專業企業組織投身到病蟲害防治、森林資源防護等工作中去,讓林業資源的管理及保護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通過應用衛星遙感、紅外監測、GPRS等先進技術,實現對林業資源、護林防火以及瀕危動植物保護等方面的監測與控制管理,應用先進技術制定科學的林業資源開發和恢復方案。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必須要確保林業資源發展能夠滿足社會需求,并注重創新,充分應用“互聯網+”技術,構建智慧林業,并打造獨具特色的林業產品電商平臺、營業資源實時監測系統、林業建設金融平臺和農村林業的政務平臺,將科學技術服務于林業生產建設,有效促進農村林業資源的快速發展。
由于不同農村地區的自然條件以及生態環境存在差異,在文化方面也各不相同,所以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導致農村習俗不盡相同。因此在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應當注重自身的鄉村風光以及農村文化的建設工作,可以向著觀光林業、生態旅游林業方向發展,如此不僅可以向城市居民提供林業觀光服務和休閑服務啊,同時還能夠滿足新時期林業的發展需求,不僅能夠促進生態環境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農民群眾收入水平,還能夠快速促進農村林業的發展。
農村林業建設本身屬于系統且復雜的工程,其建設過程中涉及多個方面,所以建設難度較大,必須要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夠實現預期目標,為農村林業資源的長遠、穩定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