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林雪
(中共云陽縣委黨校,重慶 4045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新時代鄉村治理的矛盾已從土地邊界紛爭、水田灌溉等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資源的分配轉移到惠農資金分配、各種補貼分配、房屋拆遷、土地征用補償等焦點問題。通過探索如何結合村級實際情況,因村實施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摸索實踐,有利于不斷創新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使我們的村級治理更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從而助推鄉村振興戰略。
農村黨組織面臨村支兩委組織結構渙散,農村精英的大量外流,使現在農村黨員老齡化,后備力量不足,如何加強農村黨支部的建設,優化干部隊伍結構。基層黨組織要突出群眾需求和滿意導向,在下功夫解決鄰里糾紛、家庭矛盾、社會治安等問題時也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還要花大力氣解決整村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建設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美麗鄉村。
健全完善村民議事會、理事會、監事會、村規民約,推進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營造群眾自治的良好氛圍。一是村民議事會??捎芍Р繒洆握偌耍?0名左右的村民代表組建為議事會,用好村級現有的“一事一議”,對涉及村集體的重大決策事項,實行村兩委提議、議事會審議、村民集體決議的民主決策機制。二是村民理事會。村兩委根據實際,成立理事會。根據村情設立紅白喜事、禁毒禁賭防邪、環境衛生、民情民意、產業發展、關愛“三留守”等分會,推舉德高望重的村干部、黨員或宗親大姓代表擔任負責人。三是村民監事會??捎纱迕襁x舉產生監事會組成成員。監督“兩委”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決議情況,監督黨務、政務、財務、服務等村務公開情況。四是村規民約。堅持事前立規矩,組織村民自下而上商定環境衛生、基礎設施、道德約束等方面符合本村實際情況的村規民約,村規民約的制定重在結合各村情況和當地的風土人情,制定切實可行的約定,經80%以上村民同意后方可執行,用“土政策”規范村民行為。逐戶建立履約檔案,隨時記錄、定期公開、及時提醒、年底匯總。對違約較多、屢教不改的列入“黑名單”。在政策扶持、貸款授信、公益崗位等方面給予限制,重在加強教育引導。
堅持用法治思維看待問題,用法律手段處理問題,推動“普法宣傳進村、法律援助進村、法律顧問進村”,實現“鄰里糾紛和維權,法律說了算”。一是普法宣傳進村。組建派出所、司法所、信訪辦、安監辦、食藥監督所、村組干部、鄉賢五老等“法律明白人”組成的普法宣傳隊,利用院壩會、村民小組會議、村民大會等形式廣泛開展法律宣講。二是法律援助進村。分鄉鎮設立法律援助聯絡點,組建流動法律服務團隊,開通法律援助服務熱線或建立法律咨詢微信等平臺,主動為村民提供現場、網上和電話咨詢服務,貼心開展發展援助服務工作。三是強化綜治調節。組建3-5人的村級調解委員會,由綜治委員任主任,包村法律顧問等為成員,調解處理矛盾糾紛。廣泛收集民意、排查和調處矛盾糾紛,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鎮、矛盾不交區縣”,充分實現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
推行“鄉賢禮治、道德模范評選”活動,通過公序良俗、道德約束規范社會秩序,形成“選樹模范由道德說了算”的好風尚。一是評鄉賢行動。通過院壩會、村民小組會、黨員代表會等形式評出“新鄉賢”。進一步發掘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感動人物、“五老”人員等先進事跡,發揮鄉賢自身所長,成立鄉賢勸和團、鄉賢智囊團、鄉賢宣講團、鄉賢創業團等鄉賢團,在政策宣傳、糾紛調解、產業發展、扶貧濟困、道德禮儀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以評鄉賢促進村民學鄉賢進而用鄉賢積極帶動作用協助村級治理。二是推行榜樣選樹行動。廣泛開展“榜樣家庭”“榜樣人物”的推介評選活動,利用廣播、電視、村村響、中華文明講堂、夢想課堂、宣傳欄等載體進行宣傳展示。對榜樣實施正向激勵,優先安排公益崗位,優先推薦就業。三是以評比樹文明鄉風。開展衛生整潔、優生優育、理性消費、鄰里和諧、崇尚科學、盡孝盡責、自力更生、勤勞致富“八好之星”評比活動,開展“最美院落”“文明清潔戶”等評選,引導村民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
村級有效治理需良好的農村經濟基礎,有效的村級治理更會為農村產業興旺、農民生活富裕、集體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村級組織應當結合實際情況,充分挖掘各自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探索符合本地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長的方式和途徑,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二是堅持市場導向。在保護耕地,確保糧食安全的戰略目標前提下,以市場為導向,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放利用好資源優勢,用好用活政府在政策、規劃、資金等方面的支持作用。三是堅持因地制宜。結合各自不同的實際情況,因村施策,不搞強行嫁接和跟風,發展不同經營主體的運營模式,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發展。要把握農村土地從分散經營走向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趨勢,加強農村合作社建設,引導和鼓勵農戶將承包經營的耕地,特別是閑置、拋荒的耕地,由村集體集中整合或統一租賃后,以租賃、承包、入股、聯營等方式統一流轉,既增加農民的資產性收入,同時村集體經濟以適當比例獲得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