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維剛
(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馬力鎮北順九年制學校,甘肅 武山 741300)
引言: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突出漢語言文字學習的特點,發揮文化育人的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及整體把握能力[1]。為此,教師應摒棄作文教學中填灌授課、定式施教,以培養學生作文寫作興趣為切入點,在逐層遞進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及運用能力、思維發展、審美鑒賞力以及對文化的理解能力,充分關注學生個體間存在的差異及學習需求的不同,讓作文教學面向全體并實現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促進。
層遞式教學便是以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特點的方式進行創新施教。即立足不同學段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班級中學生的認知差異,以從低到高、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促進學生展開語文作文學習,使學生更好的接受新知,以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
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2]”。語文是一門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社會人文學科,其具有基礎性和綜合性特點,對促進學生認知、表達能力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以層遞式教學的方式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靈活準確的運用語言、文字表述內心所感,讓其在逐漸掌握作文的寫作方法后,作文的結構更加合理、內容充實、情感真摯,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其語文學習成績,也將使其更具學習的獲得感,促使學生不斷進步、自我提升。進而使其具有良好的語感、對語言和文字的理解能力、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認知意識在作文學習中得到質的飛躍。
古語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小學是義務教育的起始階段,作文學習的內容也較為基礎,其從識字到組詞,接著讓學生練習造句,再由句子以前后銜接及過渡的方式構成段落、文章。為此,教師應重視學生的日常學習積累,為寫作夯實基礎。例如:在統編版《大青樹下的小學》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以標注閱讀法,對不理解、描寫精彩、重點詞匯等逐一標注,以便課堂師生共同討論、合作學習。以加強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獨立、協作、探究學習的方式促進其形成詞匯、閱讀量的積累,培養其“甚解”精神。進而提高其表達的準確性,使其能夠運用自己的話,精煉生動而邏輯嚴密的表達所見、所感。
在應用層遞式教學展開語文作文教學的過程中,促使學生具有準確進行遣詞造句的能力是基礎,接著便需加強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其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充沛的內心,能夠書寫生活中的真善美。例如:在《我的植物朋友》寫作教學中,教師可讓大家觀察家中、校園中的“朋友”,如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相機拍攝的方式記錄它們的成長。在作文寫作中,既可以讓學生從植物頑強生命力、默默付出的視角展開寫作,也可以是描寫植物的外形、顏色以及與其他植物的不同之處,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其在觀察中完成寫作。
小學生心智單純,具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為此,教師在層遞式作文教學中應充分釋放學生的天性,使其在教學引導中想象力、創造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例如:在三年級上《我來編童話》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講童話-讓學生觀看微課-讓大家走近童話、說童話-進行童話寫作的方式,使學生走進童話世界、認識童話,從而掌握童話之所以如此吸引人的“奧秘”。讓學生在遞進式學習中掌握童話寫作的技巧:其具有完整的情節、大膽的想象、恰當的擬人、夸張等寫作手法,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使其躍躍欲試的想要自主進行童話故事的創編。教師可以給出多個主題詞為寫作方向,讓學生自主選擇、展開童話故事的寫作。
總之,構建高效小學語文作文課堂,促進學生的小幅遞進式成長,并非一蹴而就的。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一方面應能過走近學生,將作文教學特點與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情況等相融合,創新教學方式;另一方面應突出學生的學習中心地位,關注并尊重學生的學習感受,促進作文教學與學生的情感態度、一般能力的協同發展。進而,使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掌握作文的寫作方法,為其高階段的發展與學習奠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