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杰 文慧 甘小娟
(江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5)
高職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出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的中國新知識青年。而工匠精神是我國上下幾千年人民的精神結晶,強烈的體現出來了古代匠人熱愛、專注、求精的一種創新思想,更是一種優秀的文化傳承。據史料記載這一精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以及《老子》中。由此可見我國獨有的匠人精神,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青年興,則國興,因此,在高職院校中開設思政教育這一重要課程,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樹立良好品德。高職院校是我國教育模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剛剛步入學校的學生們對外界的一切充滿著好奇,也是接觸外界世界的和思想的關鍵時期,因此必須要重視此環節的思政教育工作,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在此基礎上還要使學生充分學習接受“工匠精神”傳承優秀文化,促進為我國未來發展。
“工匠精神”的首次提出是在2014年,先后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連續三次出現在《政府報告》中,明確提出弘揚“工匠精神”,并將“中國制造”“中國精造”“中國創新”三種制造理念相結合。隨后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性的勞動者大軍和“工匠精神”緊密結合。因此,我們必須要根據目前的世界發展局勢,繼續創新我國的制造業發展,不能滿足于現在的制造狀態,將中國制造變為中國精造。那么這就需要新時期青年實現的創造力來實現,進一步我國推動制造產業發展。
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兩者具有不同的理論知識,例如思政教育更重視理論性的知識,而“工匠精神”則注重實際操作。因此兩者進行有效結合,則可以大大提高高職學生的專業知識和道德素養,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那么實施這一新的思政教育工作時,高職院校可以參考各高校的成功案例,例如武漢大學和江南大學的改革方式中,充分的利用現代化網絡平臺,根據學生興趣,巧妙的將“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課堂,這樣以來即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從外還可以借鑒國外的平等性教學方式,例如在思政課上加入實際操作環節,使學生切身體驗專注、極致的魅力,這樣以來則既可以培養學生道德觀念,還能直接的使學生明白“工匠精神”的內涵。
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和工匠精神具有很強的一致性,所以兩者相結合是非常有必要,以下則對此做出具體的分析論述。
高校思政教育要根據馬克思理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重要思想以及習近平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基礎進行教育,此外在進行理論知識教育的基礎上,還需要根據當代大學生興趣適當加入到課程中,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組織相關理論知識的比賽、先進事跡的演講宣傳等活動。使學生充分理解我國基本理論的知識上,同時學習工匠精神的實踐方法。與我國思想理論結合,切實為實現偉大中國夢的藍圖打下夯實基礎。
高校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理念都是以培養人才為主要目的。而對于人才的標準有多種答案,其標準也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必須是某一專業領域的佼佼者,而工匠精神和高職思政教育正是培育學生樹立奮發精神,走向高職業技能的重要路徑,因此高職院校的培養目的和工匠精神、思政教育的培養目標高度一致,兩者之間不可分割。同時還是現代職業教育培養的重要精神。
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理論特征是理論聯系實際,在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實踐,也是中國發展的重要理念。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一書中寫道:理論可以改變世界,而這種改變,不僅僅需要理論聯系實際,還需得實踐依靠理論。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是理論的指導觀,而“工匠精神”是我國傳統的優秀實踐精神,那么在高校進行思政教育的同時,應將科學的理論指導和實踐精神相結合,在擁有道德的基礎上提高個人職業素養。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融入工匠精神是一種新的教育模式,是符合建設中國夢的有效途徑,是符合現代發展觀的重要思想。因此在此基礎上高職院校應在積極探索科學的教育方式,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的外部環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例如師資支持、課程規劃、行政倡導等方面。其中行政倡導在政府大會工作中早已實現。而師資支持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高職院校應重視,建設一批高質量、高素養的師資團隊,以自身豐富的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巧妙的融入教學中。同時還需要合理的設置課程規劃,在教學中可以邀請名匠走進課堂,或是到實際的現場中去,使學生深刻感受匠人精神。
“工匠精神”的主要內涵是專注、求精、創新,那么這就需要將這三點主要內涵體現在思政教育中。使學生感受極致的魅力。對此,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將周圍匠人精神的時機拍攝成短片,從匠人的培養到熱愛直到最后的工匠精神,使學生可以明白熱愛和專注的結果。同時還可以借助其它國家的案例進行課堂講解,例如日本的工匠、極致到一生只做一件事。德國工匠為了將作品達到極致,不惜花費數十年的時間進行實踐。以此來激發學生,同時在借鑒國外案例時要始終堅守民族自豪感和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基礎上進行。
工匠精神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為我國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因此在高職院校中職業培養的教育目標中應在思政教育中加入工匠精神的實踐內涵,為我國的發展、創造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