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存路
(山東省滕州市第二中學,山東 滕州 277500)
地球本是目前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但是由于人類的一些惡劣、不恰當的行為,導致地球資源匱乏、環境污染嚴重。環境的改善及保護已經迫在眉睫,身為一名高中地理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已然成為熱門問題。教師應該把最前沿的環境問題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知曉目前環境的變化,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并且應該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學習高中地理,使學生可以通過自己學到的知識,去為保護環境做出一些行動,真正落實環境教育,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倘若教師想要順利開展環境教育的話,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課堂和教材,讓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扎實的知識儲備。高中地理教材中都是這一年齡段學生可以理解接受的地理知識,教師應先以教材為中心開展環境教育。想要學生完全掌握教材,教師首先就得吃透教材,掌握各類地理知識,各個章節的前后關系。另外,教師應該利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該挖掘出教材中與環境教育有關的知識點,將環境教育穿插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課堂走近地理,達到在課堂上滲透環境教育的目的。
例如,當教師的教學進度進行到“全球氣候變化”時,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節來進行環境教育的滲透。首先,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一些與介紹現在全球氣候有關的視頻資源,使得學生對現在全球氣候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將學生的思緒拉回課堂并且有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思考一段時間,之后挑幾個學生談一談他們的認知和想法;最后,教師在了解到學生的想法后展開課堂教學。這樣學生在了解到如今全球氣候愈加惡劣后會更想做出點改變,學生的環保意識會加深,從而實現在課堂上環境教育的有效滲透。
學生的思緒不可能一直保持集中,那么這時教師是否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近生活呢?適當展開課外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真真正正感受到此時保護環境的緊迫與嚴峻。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可以對生活中的地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并且走近生活對教師開展環境教育的滲透有利無弊的。學生通過課外學習活動了解到環境問題和人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深層面提升自身對高中地理的認知。通過不同的課外學習活動,提升學生內心對保護環境的重視度,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例如,當學生學習到“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時,教師可以利用一節課向學生介紹理論知識,再利用一節課展開課外學習活動。教師可以帶學生參觀自來水廠,讓學生實地感受日常生活用到的水是如何一步一步轉化過來的,在此過程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此時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喝不上干凈衛生的水。我們更應該珍惜水資源,保護水資源免受污染。在這個課外學習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下自己的思考讓這次的活動有意義。
高中地理對于這一階段的學生或許有些抽象、難以理解,學生可能因此失去興趣。這樣是不利于教師開展教學的,教師可以適當改變教學方法采用小組合作。步入高中的學生的學習壓力會驟然增加,這時教師在布置課下任務時可以采用輕松的小組合作,一方面有利于幫助學生緩解高中學習壓力,在輕松的情緒中積極學習地理,激發自身學習地理的潛能;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師開展環境教育的滲透,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社會調研,了解現如今一些環境形態。
例如,當教師的教學進度進行到“交通運輸方式的布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結組對所居住的開展社會調研,深入了解人們的出行方式。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出行多采用綠色環保的方式,從而實現學生擁有改善、凈化環境的意識。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深入調查了解社會;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對地理產生學習興趣,了解到高中地理的有趣性,愛上地理。
綜上所述,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高中地理傳統課堂教學不是特別重視環境教育的滲透。但是現如今全球環境愈發嚴重惡劣,學校和教師應該對環境教育重視起來,況且環境教育的目標與如今新課標下的高中地理教學目標沒有太大的出入,由于培養青少年保護環境意識迫在眉睫,環境教育在將來不無可能加入高中地理的教學。教師就應該進行合理的教學計劃,思考采用怎樣的教學方式學生更容易理解,在教學方式不斷探索中得到高效成果是教育者的希望,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學習實現自身的價值。因此需要眾位教育者在高中地理教學的探索中盡心盡力,為地理教育事業做貢獻,為現代化建設培養綜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