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惠敏
(沛縣實驗學校,江蘇 徐州 221600)
語文學科是一項語言類課程,其最終教學方向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從而引導學生形成完整的語文思想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為其今后的學習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但是就目前來看,部分小學教育單位在開展語言訓練活動的時候尚且存在些許問題,其嚴重影響了學生成長,并且無益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遏制了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所以,如果想要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對于語言知識的理解,教師有必要轉變當前教學模式,采用合理的方法來強化學生的語言訓練強度,為其成長提供幫助。
語文課堂教學之中的語言訓練可涉獵的范圍及其廣泛,其具有非常豐富充實的內容,可以是習作、閱讀、聽說等等,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需要的語言訓練內容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能夠選取最為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按照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當前教學方向做出合理確定。一般來講,高年級階段的學生的語言訓練方向應該是閱讀、習作等方面,此前學生已然形成了包含拼音、聽說、寫字等語言訓練在內的基礎認知能力,所以教師需要著重于從深處著手,幫助學生領會更為深刻的語言知識含義,全面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為其后續滲透到文章之中做下良好的鋪墊。
例如,在教師為學生講解《觀潮》這一文章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按照學生的身心特點來引導學生滲透到文章之中,要求學生仔細尋找作者都使用了哪些詞語來支撐“天下奇觀”,當學生尋找到相應的詞語之后,教師再為學生播放相應的觀潮視頻,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使其明確為何被稱之為“天下奇觀”,在多媒體技術的引領之下,學生對于當前知識內容的了解更為深刻,明確文章用詞的優秀,這不僅僅能夠深度提升學生的語言訓練水準,而且還能為其今后的習作學習提供大量詞匯積累。
就目前來看,小學語文課堂中的語言訓練普遍存在“低效率、低質量”的問題,通過深入分析探究不難發現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問題,其根本原因就是學生的語言訓練教學目標不夠明確科學,導致學生沒有確定的努力方向,雖然投入極多,但是回報卻是少之又少。一般來說,無論是任何一篇語文課文都能夠從“聽、說、讀、寫”等環節之中尋找相應的學習目標。在開展小學語言訓練活動的時候,設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能夠幫助學生更為迅速地融入到課堂環境之中,是教師開展一切教學活動的核心憑依,所以開展語言訓練的核心就是要保證當前教學目標足夠明確,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展現出教師自身的引導作用,切實有效地提高語言訓練的質量以及其效率。目前,小學語文教學形態尚且存在不均衡問題,教師通常著重于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而忽視了學生表達能力方面的培養,這就致使語言訓練教學偏離正常軌道。在新課改的引領之下,小學語言訓練有必要受到改變,應該將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作為教學的核心方向。
例如,在教師為學生講解《金色的魚鉤》的時候,教師完全可以按照教育大綱以及學生特點為準,要求學生熟記“疙”“瘩”“斂”“熬”“稞”“顴”“搪”等生字,而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內容。在這一教學目標的引領之下,學生將會更為深入地閱讀當前的課文內容,充分激發自身感情,形成完整的愛國意識。
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當學生通過閱讀、理解、背誦、記憶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儲備的時候,教師就應該為學生創設出良好的語言訓練環境,以此來保證學會僧能夠充分融入到教學實踐活動之中,從而全方位地強化學生對于相關語言知識的理解,加強學生的綜合素養以及語文思想意識。這要求語文教師能夠為學生搭建其一座橋梁,幫助學生連通知識積累以及應用之間的橋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以致用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強化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例如,在教師為學生講解《夢想的力量》這一文章的時候,學生將會學習到“奄奄一息、迫不及待、一聲不吭、喜出望外、雪中送炭、硝煙、簇擁”等新詞匯,為了切實有效地強化學生對于此類詞語的應用能力,教師有必要為學生創設出良好的教學環境。在開展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于多媒體技術來為學生創設出冰天雪地中上演熱情一幕的環境,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相應的對話,同時運用到上述詞語。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夠將自己學習到的知識內容全部應用于實踐活動之中,使得各項積累內容轉變成為自身的語言儲備,強化語言應用水準。
總之,在新課改的引領之下,小學語文語言訓練活動有必要受到本源上的革新,只有這樣才能全方位地強化學生的語言知識儲備,提高其語言應用水準,同時還能夠全方位地深化學生的綜合素養的建設。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語言訓練活動的時候能夠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強化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