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利飛
(貴州省習水縣桃林鎮沙溪小學,貴州 遵義 564600)
新課程標準改革的不斷深入取得了諸多成效,也得到了教育界的廣泛認同。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一味地被動接受教師所講的知識,會感到枯燥乏味,而教師適時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將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因此,情境教學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以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彰顯小學數學的學科價值。
小學數學教學具有一定的知識性及層次性,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問題的層次性,提出的問題應能通過表面的知識點引入一個新的知識點,讓學生在解答該問題及思考的過程中能夠了解更多的數學知識。
小學階段由于學生年齡的特殊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缺失,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學生開小差及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因此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過程中應增加創設問題情境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及學習興趣,讓學生保持高度集中的學習狀態,對于數學學習充滿期待[1]。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要充分發揮對學生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在問題情境的學習氛圍中通過主動學習新知識,找到解答問題的答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教學效率,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具備較強的針對性,以此達到創設問題情境的效果。
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系統性較強的學科,前后知識聯系非常緊密。因此,在學習新知識時,要充分利用數學學科的這一特點,認真分析知識的前后聯系,尋找到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處創設能利用舊知探索新知的問題情境。從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發現所學知識與原有知識的聯系,主動地利用原來的認知結構去理解掌握新知。比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小數的基本性質”時,上課伊始,老師提出“2=20=200對嗎?有什么辦法能使它們相等?”似乎讓學生感到驚詫的問題,迅速把學生帶入到理性的思考中。其中有一位學生提出可以用添上計量單位的辦法:即“2元=20角=200分”。受到啟發,其他同學相繼提出2米=20分米=200厘米,2分米=20厘米=200毫米等。針對2分米=20厘米=200毫米,教師建議改寫成以“米”為位。于是學生改成0.2米=0.20米=0.200米。然后,教師再建議去掉計量單位,便得“0.2=0.20=0.200”。這樣,隨著教師創設的一系列問題情境的展開,解決問題所需的知識也從舊知不斷向新知拓展。學生在強烈的探究欲望下不自覺地獲得新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 [2]。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對小學生來說,數學學習是他們生活中有關數學現象的總結與升華。因此。在組織數學知識的學習時,要善于把新學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創設富有生活化的問題情境。讓這種情境能較快激活學生已有的有關生活體驗和知識經驗。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迅速地理解、建構新知識。如教學“小數的性質”。課前預先布置學生到超市或商店里了解各種商品的價格。上課時,先聽取學生的匯報,教師有意識地記錄一些價格,如30.50元、40.15元、2.70元、7.08元、108.00元等。然后,教師提出三個問題:(1)商品的標價為什么都是兩位小數?(2)例如30.50元、7.08元、2.70元、102.00元這些標價,如果把它們小數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價格有沒有發生變化?(3)這些數中哪些“0”可以去掉,又能保證商品的價格沒有改變?這樣讓學生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既加強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能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良好的問題情境在于能有效地引起學生產生認知的不平衡,使學生的現有認知活動與原有認知經驗產生矛盾,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善于從學生已有的數學認知經驗和將要學習的教學內容出發,找出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和將要學習的數學內容之間的不同,創設一種使現有的對數學知識的認知與原有認知產生矛盾的問題情境,使其現有的感受和理解與原有的認知體驗產生明顯差異,引起學生對數學認知的不平衡,激起學生思維,使其不由自主地產生探因求源的心理。在學生的認知沖突中,把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向深入,把學生的學習活動有簡單的操作引向理性的探索。
小學生的特點是善于迎接挑戰,他們想通過戰勝挑戰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數學教學中就要善于利用小學生的這一特點,積極創設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通過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到數學知識的探索和學習中,培養學生靈活、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3]。如教學《平均數應用題》,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小明的數學、語文、英語的三門平均成績是95分,由于成績單被弄臟了,現在只能看出數學是96分、語文是98分,而英語成績看不清楚了,你能幫小明算出他的英語成績是多少嗎?你能想出幾種辦法幫他解決?這樣的問題情境,不僅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面前受到了挑戰。吸引學生去主動解決,而且能夠促使學生靈活的運用有關平均數的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促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快速的發展。
總之,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對提高教學效率有著積極的作用和意義,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充分把握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原則,根據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對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方法進行豐富,進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