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紅
(河南省駐馬店財經學校,河南 駐馬店 463000)
禮者,理也,是內心的標準外在的表現。在家是孝悌,出門是誠信,對國家是忠誠,對人民是熱愛。禮是人性的基礎,是區別人與動物、文明與野蠻的標準。禮的重要作用在于規范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關系,使人明確自己在社會中位置,懂得尊敬和謙讓,知其有所為有所不為。禮作為一種行為規范,維護了社會秩序和正義。禮是一種道德規范,引導人們向善和自律,通過禮教使社會規則內化為人們內心的尺度,通過知禮、守禮,達到社會和諧的境界。
《孝經》曰:“禮也,敬而已亦。”禮是通過不同的儀式而教人互敬。禮強調差異,差異則相敬。也就是貴與賤,尊與卑,長與幼,親與疏的各種人之間必須遵守各自的行為規范,絕對不可以混淆,這種有差異的秩序叫禮,要求人們去遵守,不可以僭越。
但社會只講差異,不講大同,社會就會不和諧,因而周公“制禮”的同時,還“作樂”。
樂強調同,同則相親。和諧感情,身心和諧,使人際關系融洽,使人的行為向善,甚至對于感情中的悲哀之情,也可以通過音樂得以宣泄,使不良的情緒趨于平和,不會使人心迷亂,作出有違禮儀的事來。樂偏重在講究和諧精神,使人各安其位,和諧相處;注重秩序的協調;可以達到陶冶情操,移風易俗的功用。
所以樂的作用在于協調上下,禮的作用在于區別貴賤。上下協調就會互相親近,貴賤區別就會互相尊重。要使人際關系內心感情融洽,外表互相尊重,這就是禮樂應盡的職能了。
禮與樂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補充的。一個強調同,一個強調異:”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一個講”和”,一個講”序”。”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樂統同,禮辨異,禮樂之說,管乎人情。”正是由于禮與樂二者作用不同,所以,在政治倫理上就有不同的影響:”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故樂也者,動于內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輝動于內,而民莫不承聽,理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這即是說,樂偏重于治心,以情感人,以德化人,潛移默化地使人”承聽”和順。禮卻偏重于從外在行為上規范人,強制人們去遵守。樂從內,禮從外;樂從情感,禮從理智;樂從潛移默化去感染人,禮從制度規范去強制人。禮樂配合,使人們內則無怨,外則不爭,使社會呈現一種所謂內和而外順的禮樂之治的升平景象。總之,禮與樂互相聯系、不可分割、不可偏廢。過于偏重于樂則使人放蕩不羈,過于偏重于禮則使人離而不親。”樂極則憂,禮粗則偏。”樂若超過極限,則招致憂亂;禮若沒有節制,則產生邪惡。所以禮樂相輔相成,交互為用,不可分離,共為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重要手段。
人類的進化史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體制進化;二是現在的心靈進化。雖然人的身體結構已非常地優于原始人而能被稱作“人”,但在人的精神層面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社會意義上的“人,”可能還處于“半人”的狀態。人是社會的主體,具有兩性,動物性和社會性,學會用道德理性去戰勝殘留在我們心靈或者精神家園里面的動物的野性,才能建造和諧社會。過去,人心淳樸厚道,民情風俗有條不紊,每天聽到的都是正面的言語,看到的都是正確的典范,因此沒有不愛惜自己德行的,以不行善事為恥,一些奸佞和道德敗壞的人,看到自己的行為也會無地自容。那時培養出來的人,在家忠誠守信、認真恭謹,出門可為國家所用。所以對學生進行禮樂文明教育,通過長期踐行具體的禮儀規范,在人的精神層面上加以雕琢,懂得“禮”,使之內化為個體生命的一部分。
以禮修身,以樂養心。“禮在于自身修養,規范外在。而樂則是和諧我們內在的心靈,創造愉悅的心境從而獲得人生的力量。”樂與音與聲都不同,正所謂“樂者,通倫理者也。”禮樂文明的教育科研使學生言語得體、彬彬有禮、尊師重道、落落大方;使學生身形挺拔、朝氣蓬勃、自信陽光 禮樂雙修這種文化自覺、文化自尊,應該在每個學生的心里生根,貫穿學生整個人生。自覺地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來生活,懂禮知樂,才是所謂知書達禮。
第一,開發禮樂文明教育的教材,構建課程體系。
第二,以活動為載體,每天晨起誦詩一首,午后習字一法,日間習禮一則,睡前賞樂一曲;利用活動讓學生與經典同行,與大師對話,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讓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全面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累和感悟。在學校打造一套營造氛圍,經典浸潤,活動熏陶,榜樣引領,強化實訓,堅持持久的禮樂文明教育體系。
第三,培養師資團隊。達到學科滲透,營造氛圍的效果。
第四,成立微善社。積微善,成大德。輕聲細語顯淑女氣質,謙恭禮讓展君子之風。
第五,定期不定期地舉辦家長禮樂文明教育培訓班。對學生的家長培訓可以達到家校聯動,共同營造氛圍,利于學生課外踐履。
第六,社區民眾培訓。對社區民眾舉辦免費的培訓班,提升他們的文明素養,宣揚孝悌忠信的做人之道。幫助營造和諧家庭,和諧社區。
總之,通過對學生進行禮樂文明的教育,可以讓學生們留住“根”,長好“葉”,實現三和諧。
禮樂雙修,對個人來說,可成就君子風范,對于國家社會來講,可以安上治民,移風易俗。禮樂文明教育是扎根的教育,是正知正見的教育,禮樂文明教育旨在通過禮樂滋養學生身心,喚醒學生內在的心性,自覺、自發地理解認同并篤行著這些外在的禮儀規范。學生正處于個性發展關鍵時期,也是良好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對學生進行禮樂文明教育,恰恰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所以將禮樂文明教育引入學校教育,不僅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變得知禮,懂禮,在思考行動的時候,自然會小心謹慎,心存恐懼,更能嚴格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