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桐桐
(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 長春 130000)
對于我國農村的留守兒童來說,由于隔代教育、父母雙方親情的缺位以及農村社會環(huán)境對校園欺凌的冷淡不關注等的負面影響,使得農村留守兒童的校園欺凌已經成為一個日益顯現的社會問題,嚴重影響著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社會工作是應用性的學科,社會工作者以“助人自助”為核心的專業(yè)價值理念,通過專業(yè)的技巧和方法,協助案主解決問題,走出困境,并幫助其提升自身能力,使其發(fā)揮正常的社會功能。以社會工作專業(yè)視角介入農村留守兒童校園欺凌問題,將會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新的方法思路,同時為社會工作專業(yè)的發(fā)展帶來新的契機。
留守兒童,一般認為是指父母雙方或者其中之一外出打工,而與其祖父母或其他親人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們。他們甚至是與其父母的朋友生活在一起。留守兒童由于年齡小, 自理能力較弱, 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而引發(fā)了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諸多問題[1]。經濟社會的高速發(fā)展使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勞動力流入城市。隨之留守兒童也逐漸成為我國的一代弱勢群體。孩子留在農村,他們中的大部分生活由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照顧,教育則選擇農村當地小學校。因此留守兒童是我國農村小學的一個特殊構成群體。并且他們在情感、教育、安全、社會關心等方面將會存在一些問題。
1.情感缺失,孤獨感是留守兒童普遍常見的心理問題。父母雙親或一方不在身邊,致使無法享受正常完整的父愛或母愛,缺少溫暖。由祖父母隔代撫養(yǎng)或由其他親朋撫養(yǎng),他們大多會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當孩子心理思想出現波動問題時,他們不懂得及時溝通,只是關注照顧其物質生活。長此以往,孩子們就會在心理上產生很多問題。愛的缺失,會使留守兒童變得自閉、孤獨、內向、不敢與人很好的相處。更甚者可能還會面臨嚴重的心理疾病。
2.教育缺乏,父母教育的缺失以及家庭思想道德引導不足。隨著孩子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導致留守兒童單靠學校老師的教育。這些并不能對留守兒童其自身的成長起到關鍵的作用。很多留守兒童厭學、逃學、輟學,不愿意接受老師的教導,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安全缺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責任落實不到位,監(jiān)護人扶防范意識缺乏,留守兒童自我防護能力弱。農村留守兒童容易受到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很多留守兒童年齡較小。大部分是跟其祖父母一起生活,老人上了年紀,并不能隨時關心照顧現有的及潛在的安全問題。忽視生活環(huán)境上的不安全因素,時常導致悲劇發(fā)生。學校方面,較落后地區(qū)的學校教育設施資源不足,安全教育及警示防護教育等無法開展,也致使農村小學生安全成為一大隱患。
4.校園欺凌,一般是指發(fā)生在校園內或校園周邊的由一個或多個學生對某個或某些學生發(fā)出的持續(xù)性的故意攻擊行為, 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拳打腳踢或謾罵諷刺或排擠孤立, 會對被欺凌者造成身心傷害的惡性行為[2]。我國的校園欺凌案件絡繹不絕,尤其是農村地區(qū)的學校,更是校園欺凌高發(fā)區(qū)。
就留守兒童自身而言,兒童是人生成長的起步階段。生活常識以及安全隱患意識等缺乏,對于自己的所做行為以及產生的后果無法做出判斷。智力發(fā)育的不完全以及心理不成熟,使產生偏差行為,導致校園欺凌現象的出現。
家庭是進行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會促進兒童的成長發(fā)育。留守兒童由于缺失來自父母雙方的愛,缺少溫暖,影響心理健康發(fā)展。隔代教育是農村留守兒童的一個現象,農村老人教育知識水平普遍較低。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也是農村小學校園欺凌高發(fā)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學校是留守兒童接受知識教育的主要場所。相對于城市小學,農村小學教育設施相對匱乏,導致有些心理行為等教育活動無法開展。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占很大的比例,留守兒童之間也相互影響。校園欺凌的地點主要發(fā)生在學校內,如果老師無法發(fā)現學生之間形成的小團伙以及無法及時解決孩子之間的矛盾時,就會導致欺凌現象發(fā)生。
社會上的不良現象及不良文化沖擊校園。兒童具有很強的好奇心以及模仿能力,受社會上一些沖突暴力等不良文化現象的熏染,對兒童的行為以及成長產生不好的影響。尤其在農村,由于知識水平的普遍低下,往往解決沖突的方式就是采用暴力手法,對留守兒童產生一系列不好的負面效果。模仿大人用暴力解決矛盾,容易使校園欺凌現象產生。
中國的農村社會工作發(fā)展相對不完善,也比較落后。但是自社會工作在中國發(fā)展以來,中國農村的社會工作也初步進行了本土化。在近代中國的發(fā)展歷程上農村教育與農村社會工作始終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進入新世紀, 發(fā)展農村教育對發(fā)展農村社會工作意義重大[3]。中國農村的更好發(fā)展需要社會工作。尤其在家校教育方面更為需要。農村建立社工站,在幫助弱勢群體解決問題困難的同時,服務家庭與學校教育。關注留守兒童學業(yè)發(fā)展的同時,關心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發(fā)展。社工可以運用專業(yè)的知識方法幫助學校老師開展心理教育以及安全照顧等活動,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對于農村小學校園欺凌問題的解決,需要提高社會關注度、協助學校發(fā)力度、促進家庭參與度。社會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充分發(fā)揮其專業(yè)優(yōu)勢,來更好地解決問題。
1.提高社會關注,校園欺凌問題的背后隱藏著多種因素。農村小學校園的欺凌問題不容忽視。提高社會關注度,加強農村留守兒童保護法政策建設。目前我國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政策是相對缺乏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未成年人預防犯罪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和短板。對于農村小學校園欺凌問題,社會工作者應該倡導社會各界關注欺凌背后的原因。農村社會工作站的投入可以相對彌補留守兒童保護的專業(yè)力量配備不足以及機構不健全的現狀。同時,社會上如果有專門機構對接留守兒童的保護方面的事項,并且對社工所開展的活動加以廣告等媒體宣傳,社會也會提高對留守兒童這一弱勢群體的關注度。
2.協助學校開展,嚴肅校規(guī)校紀,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氣氛,規(guī)范學生行為。農村小學相比城市小學來說,學生人數會相對較少。學生的欺凌行為大多是由于自身的壓力大以及沒有處理好與同學及老師之間的關系導致的。學校應該適當減壓,根據學生自身的身體及心理素質來設定學習任務。使學生減壓,生活愉快,從而減少欺凌現象的發(fā)生。社工更應該參與其成長的幫助當中。社工可以以學校為依托,開展一系列有助于學生團結協作的小組活動,有必要的可以對有相似問題的孩子開展社工小組工作,來促進其健康成長。如果對于個別問題比較突出的學生,社會工作者可以對其開展個案工作。社工倡導學校增加學生們的課外休息時間,積極配合學校老師做好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協助學校老師發(fā)揮其中堅力量,與學生共同建立一個和諧穩(wěn)定的班級環(huán)境,使學生增加對集體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3.促進家庭參與,家校合作,共同發(fā)力。提高家長對校園欺凌的認識,幫助家長看清校園欺凌背后的真正原因。促進留守家庭參與學校組織的團體活動,促進家長之間以及與同學之間的溝通。社會工作者可以定期幫助留守兒童的家長輔導教育孩子提高危險防范意識。對于欺凌者家庭,社會工作者應該協助家長教育引導學生自身認識到欺凌的危險性。對于欺凌行為適當的進行分析,讓其懂得換位思考被欺凌者的感受。對于被欺凌者,一般都是比較膽小自卑,人際關系比較差的學生,社會工作者應該深入其家庭,了解學生平時的表現,要加強學生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識,在遭遇到欺凌問題時,要自己勇于去化解矛盾。在遭遇到欺凌后要懂得自己維權,及時告訴老師或家長,以免再次受到傷害。
社會工作者可以運用專業(yè)的介入方法使校園欺凌問題能夠有效地解決。個案工作中,社會工作者可以采用面談的方式介入其中。主要是在欺凌問題發(fā)生后,社會工作者可以約見當事學生,并且進行一定的跟進詢問。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校園欺凌事件了解學校中形成的小團伙,采用逐個面談的方法,拆解已經形成的小群體,以減少欺凌現象的發(fā)生。小組工作中,社會工作者可以對有相似問題、共同需要的學生組成小組,通過小組活動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教育學習。如人際交往、自尊感和自信心的提升、團結協作等,有助于他們有效地處理同學之間產生的矛盾,降低欺凌事件發(fā)生的概率。相比于學校的教育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在介入解決校園欺凌問題的角色更具特色,也更具有優(yōu)勢。社工在介入校園欺凌過程中可以充分發(fā)揮發(fā)現者、合作者、聯絡者、調節(jié)者等專業(yè)角色。
校園欺凌不但會擾亂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而且破壞了已發(fā)治校的良好校園氛圍。欺凌事件過后,給被欺凌者留下的身心傷害難以一時間愈合,甚至會為他們貼上了一輩子也無法擺脫的心理陰影,影響學生日后的身心健康的發(fā)展。在我國農村,留守兒童這一弱勢群體正面臨著這一系列問題。我國農村需要社會工作。農村社會工作機構的建立,不僅能服務于基層農民,幫助其解決困難,還可以更好地服務于學校。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兒童校園欺凌問題是必要的,也有其獨特的專業(yè)優(yōu)勢。社會工作者不僅要從學生個人的不良行為入手,更要注重促進形成一個家庭、學校、社會的整合機制,從而系統的解決校園欺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