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河南省洛陽市澗西區江西路瀾京公館,河南 洛陽 471000)
作為歌唱的一種音樂形式,藝術歌曲綻放在19世紀歐州浪漫主義時期。以舒伯特、舒曼為代表的作曲家們最先賦予了這一音樂形式以嶄新藝術風貌,之后經過歐洲眾多作曲家的不斷繁衍,使得藝術歌曲以其嚴肅、深刻的主題,抒情、浪漫的藝術風格,豐富、完美的結構與技巧,成為歐洲一百多年浪漫主義音樂文化的延續。在20世紀20、30年代的中國,也相繼出現了藝術歌曲這一音樂形式。中國藝術歌曲一方面吸收了德奧藝術歌曲的創作形式,在中國傳統音樂的借鑒和發展上,也融入了作曲家門的獨到見解,進而使其成為在中國近代史上較早出現的具有東、西音樂文化交融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藝術歌曲在中國的發展,其實是由中國特定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它既受西方藝術歌曲的影響,又帶有自己個性化的特征。
20世紀初期,在中國各地新式學校中的音樂課上,大量傳唱著一些原創歌曲。這些歌曲多以簡譜記譜,曲調選自日本以及歐美各國,由中國人以中文來填詞。簡單來說,就是運用外國的曲子,填上中國的詞,這就是早期的學堂樂歌。在維新變法的思潮影響下,“創辦新式學堂,引進西方先進教育體制,開展現代科學教育”的潮流開始興起。而音樂作為美育的方式率先走進人們的心中,并占居著重要的地位。中國的啟蒙教育家們開始意識到,如若不想再被欺負,必須“學夷以制夷”。只有學習才能縮短我們的差距。于是,他們紛紛遠渡重洋,開始了求學之路。不過他們在出國學習時,音樂并不是他們的主修專業。但出于個人的愛好和對祖國音樂事業發展的愿望,他們開始努力探索音樂創作的學習。學成回國后,他們便投身于“學堂樂歌”的創作和傳播之中,成為中國藝術歌曲創作的先驅。學堂樂歌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沈心工、李叔同等人,代表作有《送別》、《春游》等。這些都為接下來中國藝術歌曲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到了二三十年代,中國藝術歌曲進入了發展的興盛階段,作曲技法的突破,和聲復調的引用,以及美聲唱法的介入,大大豐富了中國藝術歌曲的聲樂表現形式,就像蕭友梅的《問》,青主的《我住長江頭》,黃自的《玫瑰三愿》等等。這些聲樂作品充分利用了美聲唱法的發聲優勢,再結合曲調色彩、語言風格等方面的中國特色,把嚴謹性和規范性融入了藝術歌曲的創作和演唱中。
黃自,是中國近代史上藝術歌曲創作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以34個春秋的短暫一生,尤其是在回國后僅約十年的音樂創作中,為我國藝術歌曲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黃自先生的作品主要是聲樂作品,他那短小精悍的抒情歌曲是他全部創作中最耐人尋味的。正如錢仁康先生在《黃自的生活與創作》一文中稱道:“他在我國初墾的音樂園地里辛勤耕耘,催發出一朵朵藝術歌曲的鮮花……”。黃自先生善于用精練的音樂語言表現詩的意境,音樂語言在形式上和內容上都與詩歌結合得非常緊密,《思鄉》《春思曲》《玫瑰三愿》都是他藝術歌曲的代表作。黃自既受到正規的西方音樂的教育,也接受過中國傳統音樂的熏陶,特別是留學歸國后,更是致力于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這使他的藝術歌曲的創作既具有歐洲藝術歌曲的技巧,又具有鮮明的民族曲風和中國特色。黃自先生的藝術歌曲,不僅成為如今高校的聲樂教學中重要的演唱作品,更為我國藝術歌曲今后的發展和探索提供的寶貴的理論依據。
《玫瑰三愿》作為黃自先生的主要代表作,無論在這首作品的創作上還是演唱里,都體現了中國藝術歌曲的獨特魅力。這首作品創作于1932年6月,當時的中國正處于戰亂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國立音專的教師龍七,有一天在校園里發現遍地凋零的玫瑰,心中感傷,便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詞,黃自先生隨后譜寫成了曲。樂曲以贊美和感嘆的音調,仿佛在訴說著一位柔弱的女子不干命運的安排,憧憬美好未來的心情,也表達了人們對國破家亡的憂郁和憤慨之情。
比起五四時期的藝術歌曲,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藝術歌曲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可以用百花齊放來形容,有歌唱祖國大好河山為題材的,也有贊揚中華民族勤勞樸實和團結友愛為題材的,優秀的音樂家們懷揣著對藝術歌曲的無限熱愛和追求,創作了大量的高水平的藝術歌曲,備受群眾喜愛。還有一些作曲家遴選了具有很高文學價值、意義深遠的作品,創作出詩意盎然、清新脫俗的作品。這些作品一方面能看出德奧藝術歌曲的痕跡,另一方面又展示了濃郁的中國特色,他們的創作是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的營養,是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一致的,他們選擇適應我們本民族所習慣的音樂審美和聽覺習慣,所以在藝術表現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段中都展示了自己獨特的魅力。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藝術歌曲在創作數量上空前繁榮,不論是創作技法、歌詞運用還是音樂風格、藝術處理等方面,都不斷的創新求變,這一時期涌現了一批優秀的作曲家,如施光南、尚德義、陸在義、鄭秋楓、施萬春等,他們都有著扎實的創作功底和豐富的生活閱歷,同時又具有獨特的藝術視角和個性化的藝術追求,這些都為這一時期藝術歌曲的創作和發展注入了時代的氣息。使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被人們所接受,并廣為傳唱。就像《多情的土地》《祝酒歌》《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我和我的祖國》等作品,它們不僅曲調悠揚、意境深遠、還富有濃郁的時代特色和人文情懷。
隨著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專業音樂學院已經把演唱好中國藝術歌曲作為培養學生藝術修養的重要教學手段。中國的歌唱家們經常把藝術歌曲作為音樂會的重要曲目。就連歐美日韓的歌唱家也經常演唱中國的藝術歌曲。時代特色是中國藝術歌曲的獨特魅力,也是時代特色使中國藝術歌曲在歷史的長河中煥發著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