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香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戶木中學,河北 保定 072557)
師生作為社會的一員,有必要了解國際、國內所發生的重大事件,而且對社會問題應有所思考,而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盡可能聯系時事,創設教學情境,鼓勵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例如,在教學《統計初步》中有關“總體、樣本”問題時,要考查炮彈的殺傷半徑,進而用樣本估計總體的例子中,我采用多媒體顯示美英聯軍入侵伊拉克的戰爭畫面。其中有很多美英聯軍轟炸伊拉克的場面,學生觀看完后,流露出對入侵者的憎恨,對伊拉克人民所遭遇戰爭災難的同情,體現他們對這一重大國際事件的關注。接著提出問題:如何考查一批炮彈的殺傷半徑?如何用樣本的某種特性去估計總體的相應特性?在此情境下,學生對所提問題的思考表現出了積極和主動;回答問題也有較完整的表述,最后通過討論,學生代表做出總結:要考查一批炮彈的殺傷半徑,就得通過實驗收集數據,考慮到炮彈的價值性和爆炸的破壞性,應從同一批炮彈中隨機抽取部分炮彈(樣本)進行實驗,并收集相關數據,通過計算,得到樣本平均數,從而達到估計整批炮彈的殺傷半徑,通過這一問題的討論,不僅能夠激起學生主動參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熱情,同時也使學生學會了從部分估計整體的數學思想方法。
教材中學習素材的呈現,力求體現“問題情境,建立數學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那么如何體現教材的潛在意義,關鍵是教師對教材的處理,教師若能圍繞所要學習的數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體驗,選擇有現實意義的,對學生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具體的問題進行情境創設,那么不僅能增進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而且更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和應用意識。
如教學“角”的概念時,我借助學生們熟悉的鐘表、張開的圓規等生活題材,啟發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數學問題:角有幾個頂點?什么叫作角的邊?如何表示角……讓學生體驗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加深理解教材中所學的內容,從而培養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以上問題的解決,教師可鼓勵學生:將來有機會成為設計師,應為學校和社會做貢獻,學生們聽了,會覺得老師與自己很貼近。這時,教師可進一步鼓勵學生注意在日常生活、社會實踐中發現問題,并自編數學題,努力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
問題是數學的靈魂。課堂上,教師創設問題情境,以激勵學生解決問題的動機,通過探索解決問題,獲得積極的心理滿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這一點,我利用設置問題創設課堂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問題情境的設置力求有的放矢、短小精悍、新穎有趣、具有啟發性,難易適度,與課本內容保持相對一致,不濫用比喻,不誤導牽強。教師要善于將所要解決的問題寓于學生實際掌握的知識基礎之中,設置懸念,把問題作為教學過程的出發點,以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迫切要求下學習。
例如,在教學“去括號”時,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你能在10秒鐘之內計算出式子:1-(1-1/2)-(1/2-1/3)-(1/3-1/4)……-(1/2005-1/2006)嗎?有的學生馬上在練習本上演算,有的學生馬上拿出了計算器,但10秒后學生還沒有得到答案,這時我告訴學生:“若想輕松地解決這個問題,只要認真學習今天的內容——去括號,你就能在10秒鐘之內口算出結論。”學生聽了之后熱情高漲,迫切要求學習新知識。
如在教學“有理數的乘方”時,可設置這樣的問題作為引入:你喜歡吃拉面嗎?蘭州有許多拉面館,師傅能用一根很粗的面條把兩頭捏合在一起拉伸,再兩頭捏合,再拉伸,反復幾次,就能把這根很粗的面條拉成許多根細面條。(有條件的教師可演示給學生看)提問:(1)當拉出64根細面條時,師傅要捏合幾次?(2)請你猜一猜,若捏合到第n次后可拉出多少根細面條?同學們若想解決這個問題,就應好好學習今天的內容——有理數的乘方,課后,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認真思考。
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數學教育的理念、目標以及教與學的方式都產生了重大影響。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可以化靜為動、化難為易、化抽象為直觀,使學生能從多角度感受數學,探索問題,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學習的效率。
例如,在學習“軸對稱”內容時,可以設計這樣的情境:教師搜集風景名勝(如公園里的八角亭)、特色建筑(如北京天安門城樓)、日常實物(如喜慶的燈籠)、商標(如桑塔納轎車)、卡通圖案等立體圖片,通過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感受生活中對稱的美,點燃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又如,在學習圓柱、圓錐的側面展開圖內容時,設置這樣的情境:動畫展示圓柱、圓錐的側面展開圖過程,然后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理解、探究圓柱和圓錐分別與矩形和扇形之間的關系。顯然,這種動態、直觀的情境設置有利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使他們能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探究活動中去。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教學是思維活動的教學,沒有學生的思維活動的數學課是不成功的。數學課堂上,學生的思維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課堂的情境以及教師的循循善誘和精心點撥。因此,課堂情境的創設要以激發學生思維活動為出發點。心理學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維情境會抑制學生的思維熱情,所以,課堂上題目的選擇、提問的設計、情境的創設等課件都要充分考慮對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這正是課堂情境創設所要達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