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四川省威遠縣嚴陵鎮中心學校,四川 內江 642450)
隨著教育現代化的不斷深入,多媒體課件在音樂教學中越來越顯示出獨特的魅力。由于多媒體可將悅耳的音樂、迷人的畫面、優美的歌聲完美地融為一體,使學生能直觀感受音樂所表現出的美,對推動學生進一步展開豐富的“音樂想象”起了催化作用,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可以大大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豐富想像力、創造力、表現力,使學生加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以下是自己在平時的音樂教學中總結的幾點教學經驗,具體如下
興趣是調動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動力,正如托爾斯泰所說:“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導入新課時,用流動的畫面來體現教學意圖,創設出絢麗多彩、聲情并茂的環境,給學生以美的熏陶及享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例如:在進行《詠鵝》一課時教學時,我是這樣導人的(用課件展示):美麗的小河邊,微風輕輕地吹著柳枝,小鳥在快樂地歌唱,水中的鵝兒也在快活地叫著,就連小河里的流水也在嘩啦啦地唱著歌……。同時,播放出鳥嗚、鵝叫、風吹柳枝、小河流水的音樂,使聲音與畫面融為一體,營造出了這首古詩所描繪的意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在孩子們動腦、動手,不斷想像、創造中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詩、畫與音樂融合的同時,也把美融入了孩子們的心中。不知不覺地有感情地背誦出這首古詩,激發了學生學習演唱這首歌曲的濃厚興趣。
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 經常讓老師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方法快速的加以突破。如樂曲《玩具兵進行曲》全曲分為三個段落, 分別表現了玩具兵“游行”“玩耍”“回家”時的場景。雖然整首樂曲顯得非常歡快,但對于小學一年級學生來說, 單靠聆聽還無法準確地把握其節奏感和音樂形象。為了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教師可以為每段音樂配上多媒體畫面, 讓學生一邊聽著音樂, 一邊觀看畫面, 就像音樂電視作品一樣,這樣就可以讓他們的情緒受到畫面的感染, 從而在更加輕松的氛圍中,體會音樂的具體形象, 對于一些音樂樂理知識, 也更容易理解。對于小學生來說, 之所以成為重點或難點, 是因為這些知識非常必要, 不能夠忽略, 另外也是因為學生的理解能力, 限制住了他們的想象力。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特點, 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
多元化的音樂教學, 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 也是當前我們小學音樂教學的必要內容。演唱歌曲是學生易于接受和樂于參與的表現形式。歌曲技能的練習,應結合演唱實踐活動進行。利用電教手段,創設與歌曲表現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例如:在進行《保護小羊》教學時,播放Flash動畫,我是這樣激發學生情感的:“在一個春天的早晨,天氣非常的晴朗,花兒張開了笑臉,小草隨風舞蹈,幾只小羊離開了媽媽的懷抱來到草地上,他們有的在吃草,有的在頂角,玩的可高興了……我們應該用怎樣的心情來演唱第一樂句?”學生看著美麗的動畫情不自禁地用優美的聲音演唱出了第一句。接著畫面上突然出現了三只狼,小羊邊跑邊叫,小鳥急得拍翅膀,正在這時大象來了,舉起了長鼻子;狗熊舉起了大手掌;小刺猬、小獵狗都來了,最后三只狼嘰哩咕嚕滾下了山坡。學生禁不住歡呼起來……演唱熱情極為高漲,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想像力,同學們還創造性地使用了自制打擊樂,如用鉛筆有節奏地敲小盒模仿小羊的溫馴,用手拍書、用筷子敲紙盒等模仿各種動物,邊演唱邊敲擊,培養了學生演唱的自信心,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使學生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情感的陶冶。
音樂是一門古老而年輕的學科, 作為一種藝術, 音樂有很多的分支,而這些分支的出現, 或多或少都是創新的成果展現。現今, 我們教授小學生學習音樂, 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音樂感受進行創作活動。例如在引導學生欣賞我國的國粹——京劇時, 由于學生年齡和知識水平的限制, 他們對京劇基本上不會很感興趣地學習和欣賞, 不能體會京劇那不同于歌曲的獨特的唱腔, 那深奧而復雜的板式、結構, 以及獨特的演唱風格, 京劇所蘊含的豐富多彩、深層次的美也無法體會。就可以在多媒體技術的幫助下, 給學生找到一些京劇臉譜的圖片。讓學生用自己的畫筆畫一些臉譜,同時給學生講授臉譜本身所代表的含義。這樣的教學安排, 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 最重要的讓學生體會到音樂背后的創造之美。小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 只是停留在表淺的階段, 這些也難能可貴, 例如, 很多為曲子填詞的方式, 深受學生的喜愛, 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創作。
總之,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 教師要緊跟信息技術的發展步伐。在小學音樂課堂上, 有了多媒體技術的幫助, 教師可以有更多創新的教學表現。在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下小學音樂課堂可以更加豐富多彩, 讓學生在直觀互動性強的氛圍中體會音樂, 學習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