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雪
(大連工業大學,遼寧 大連 116034)
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蓋三個層面,即國家價值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個人價值準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事關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而以“堅持不懈、鉆研技能、精益求精、敬業擔當、勇于創新”等職業精神為價值內涵的“工匠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相得益彰。弘揚“工匠精神”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高度契合,弘揚“工匠精神”是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環節。當代青年朝氣蓬勃、好學上進、視野寬廣、開放自信,可愛、可信、可貴、可為,是同新時代共同前進的一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擔當。廣大青年應肩負起國家民族的希望,與時代同心、同向、同行。廣大青年大學生更應用“工匠精神”的博大精深支撐自身的精神世界,用“工匠精神”的嚴謹態度指導自己的求學生活,用“工匠精神”的嚴格標準規范工作實踐。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它關注的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季羨林大師言“只抓物質,只抓科技,而能興國者,未之有也。所以,抓精神文明建設,抓學生的人文素質,迫在眉睫”。“工匠精神”所體現出的人文精神可以概括為尊師重教的師道精神、潛心專注的鉆研精神、精益求精的創造精神、追求完美的卓越精神、一絲不茍的制造精神、求新立德的創業精神、敬業樂業的奉獻精神、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人文精神不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更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化個性的核心內容。所以,本科院校作為育人的主陣地,對“工匠精神”要有一個系統地把握和理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在專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過程中始終融入“工匠精神”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工匠精神”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以貫之的重要內容。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艱苦奮斗、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可吸收和借鑒的寶貴資源。在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將這種完滿的“工匠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幫助他們在豐富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人文修養,提升人文精神,樹立對事業的敬畏、對責任的擔當、對工作的專注、對品質的執著、對完美的追求,并將這些品質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工匠精神本質上是指專業精神、職業態度和人文素養,這與立德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高度耦合。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三個思想政治教育層面:一是將工匠精神融入學生黨建的全過程,培養一支理想堅定、政治素質過硬、學業能力突出、道德品質高尚的龍頭隊伍;二是將工匠精神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三是將工匠精神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創新是工匠精神的精髓,可在業界的師徒傳承中成就大國工匠。
應用型本科院校應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和引領。真正的工匠德藝雙馨,經過長期的積淀打磨出最好的產品,贏得客戶的信任,當國家和人民需要時,會毫不猶豫地報效國家。應用型本科院校要以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切入點,通過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讓學生成為完整的人,做到“修技”與“修身”并舉,“治術”與“治德”并行。具體做法:一是創新教學內容,把工匠精神所蘊含的民主法制、職業素養、行為養成、時代精神和安全等教育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培養并踐行對工匠精神的積極情感與自覺意識;二是創新思政課程的教學形式,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引領作用,通過技能展示、展覽、參觀等活動,借助“互聯網+”新媒體強大的信息傳播功能,傳播工匠精神,增強思政課程教學的實效性;三是深化專業教學改革,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將工匠精神的構成要素滲透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充分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并使其貫穿于教育和教學的全過程,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培養技術一流,兼具家國情懷,心系天下的大國工匠群體。
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人才培養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充分考慮社會、企業對高校人才培養的“需求側”和高校生源的供給側之間的互動,采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協同育人方式,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實踐教學,在學校、企業、社會間形成合力,三者共同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
總結:培育工匠精神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使命,不斷地探索和創新將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是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面對的重大課題。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從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進學生職業素養提升、構建新的課程體系、搭建以文化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等入手,將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為社會培養出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擔當、德技雙馨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