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慶華 (上海市浦東新區大團鎮集體資產管理事務中心 201311)
水稻生產上常用的復合肥肥效短、肥料利用率低、用量大,且存在施肥次數多(整個水稻生育期需施肥4~5次)、費工費時、勞動生產率低等問題。包膜緩釋肥是針對土壤養分狀況和水稻需肥規律研制而成的一種肥料,它是通過在肥料顆粒表面包涂一層高分子膜來控制養分的釋放,從而有效優化肥料養分的溶解和釋放速度,減少由于分解、揮發、淋溶等造成的養分損失,具有肥效長、肥料利用率高等特點,有利于農作物高產、穩產。為探索緩釋肥在上海市浦東新區大團鎮水稻生產中的適宜運籌方案并驗證其施用效果,筆者于2018年開展了水稻緩釋肥運籌試驗。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設在上海市浦東新區大團鎮團志合作社內進行,試驗地土壤類型為黃泥,系浦東新區代表性土壤,土壤pH 6.33,有機質含量25.46 g/kg,速效氮含量102.00 mg/kg,速效磷含量17.30 mg/kg,速效鉀含量212.00 mg/kg。
供試水稻品種為“寶農34”,采用機插栽培方式,于5月20日播種,6月10日插秧,11月18日收獲。供試肥料為上海永通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的“馬拉松”緩釋肥(30-6-6)和樹脂包衣尿素。
試驗設4個處理,采用大區試驗,不設重復,各處理的田間栽培管理措施均相同,緩釋氮釋放高峰期為1個月左右,釋放周期為2個月左右。具體肥料運籌見表1。
由表2可知,各處理的每667 m2在田苗數隨著時間的推移呈先升后降的趨勢,各處理均在7月10日前后達到高峰苗,且3個施用緩釋肥處理的每667 m2高峰苗數均比對照多,其中以處理(3)的高峰苗數最多,處理(2)次之;3個施用緩釋肥處理在水稻生產各時期的株高和葉齡也均比對照高,其中也均以處理(3)為最高;各處理間的綠葉數無明顯差異。

表1 各處理肥料運籌方案 (單位:kg)
由表3可知,處理(3)的每667 m2有效穗數、每穗實粒數和結實率均為最多,分別為22.9萬穗、108.3粒和92.88%;對照的每667 m2有效穗數和結實率均為最少,分別為22.1萬穗和90.54%;3個施用緩釋肥處理的千粒重也均比對照高,其中以處理(2)的千粒重最重,為27.8 g,對照的千粒重最輕,為27.1 g;處理(3)的每667 m2實際產量最高,為605.4 kg,較對照增產5.2%;處理(2)的每667 m2實際產量次之,為592.1 kg,較對照增產2.9%,對照的每667 m2實際產量最低,為575.6 kg。

表2 不同處理對水稻苗情的影響

表3 不同處理對產量和產量結構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水稻施用緩釋肥可增加生產上有效分蘗,減少無效分蘗,增加有效穗數,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從而提高產量。從緩釋肥的施用方式來看,以每667 m2施緩釋肥40 kg作基肥為宜,該施用方式更有利于發揮緩釋肥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