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鐵軍 張懷杰 鄭佩君 李能輝
(1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總站 315400;2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陽明街道農辦 315400;3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315400)
緩釋肥是通過養分的化學復合或物理作用, 使有效養分能隨時間的推移而緩慢釋放的一種化學肥料,在平衡施肥、提高作物產量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現已成為肥料發展的主攻方向[1]。但由于生產工藝的不同,不同緩釋肥在養分比例和理化性狀方面存在本質差異,以致在其使用過程中必然會對作物產生一定影響。為此,筆者特選取3種市場售價接近且反響較好的緩釋肥,進行了其在雙季稻生產上的應用效果比較試驗。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于2018年設在浙江省余姚市陽明街道芝豐農機專業合作社內進行,供試田塊土壤類型為青紫泥,土壤有機質含量為45.11 g/kg,全氮含量為2.35 g/kg,堿解氮含量為207.20 mg/kg,有效磷含量為11.50 mg/kg,速效鉀含量為57.50 mg/kg,pH為6.02。供試早稻品種為“中早39”,晚稻品種“寧88”,栽培方式為育秧移栽。供試肥料為金正大緩釋肥(24-8-16)、好樂耕緩釋肥(20-8-12)、茂施緩釋肥(28-11-12)、水稻專用配方肥(17-17-17)、46%尿素、12%過磷酸鈣、60%氯化鉀。
早稻試驗:設處理(1)純氮用量為214.5 kg/hm2,處理(2)、(3)、(4)純氮用量均為 177 kg/hm2,各處理磷、鉀肥用量相同,純磷、純鉀用量均為76.5 kg/hm2,具體肥料運籌見表1。早稻于3月15日播種,4月14日移栽,基本苗數為117萬苗/hm2,7月4日收獲。
晚稻試驗:設處理(A)純氮用量為274.5 kg/hm2,處理(B)、(C)、(D)純氮用量均為213 kg/hm2,各處理磷、鉀肥用量相同,純磷、純鉀用量均為102 kg/hm2,具體肥料運籌見表1。晚稻于7月12日播種,8月14日移栽,基本苗數為87萬苗/hm2,11月30日收獲。

表1 水稻緩釋肥試驗肥料運籌 (單位:kg/hm2)
試驗各處理均重復3次,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為667 m2,小區間設田埂。
每小區固定10叢作為調查對象,從水稻返青期到抽穗期,每5 d調查1次分蘗數,并做好記錄。于水稻成熟期,每小區選5穴進行考種,測定產量、有效穗數、每穗總粒數、每穗實粒數、千粒重。
由表2可知,在早稻試驗中,施用緩釋肥的水稻產量均高于常規施肥,其中處理(2)的產量最高,為9 074 kg/hm2,處理(4)次之,產量為8 738 kg/hm2,處理(2)、(3)、(4)分別比處理(1)增產18.6%、11.6%、14.2%。由此可知,施用緩釋肥可增加早稻產量。從產量構成上看,各處理的水稻株高差異不明顯,處理(2)、(3)、(4)的千粒重分別比處理(1)高6.1%、3.5%、5.2%,且施用緩釋肥的水稻有效穗數、穗長、每穗總粒數和每穗實粒數均比常規施肥高。

表2 各施肥處理對早稻產量及其構成因子的影響
由表3可知,在晚稻試驗中,施用緩釋肥的水稻產量均高于常規施肥,其中處理(B)的產量最高,為8 941 kg/hm2,處理(A)的產量最低,僅為7 952 kg/hm2,處理(B)、(C)、(D)的產量較處理(A)分別增產12.4%、8.2%、5.9%。不同施肥處理的水稻株高在78.5~85.4 cm, 以處理(B)為最高, 其余處理表現為處理(D)>處理(C)>處理(A);有效穗數也以處理(B)為最高,為346.5萬穗/hm2, 其余處理表現為處理(C)>處理(D)>處理(A);各處理的每穗實粒數在102~119粒,每穗總粒數在107~125粒,千粒重在24.1~26.4 g,且這3個指標的數值均是施用緩控釋肥高于常規施肥。

表3 各施肥處理對晚稻產量及其構成因子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在早稻試驗中,施用緩控釋肥的水稻比常規施肥增產11.6%~18.6%,在晚稻試驗中,施用緩控釋肥的水稻比常規施肥增產5.9%~12.4%,且均以施用金正大緩釋肥處理的水稻產量最高。由此可知,一次性基施水稻緩控釋肥可顯著提高水稻對氮、磷、鉀養分的吸收利用,增加水稻有效穗數、每穗實粒數,提高千粒重,優化穗粒結構,從而達到水稻增產的目的。因此,在當地緩釋肥售價接近的前提下,雙季稻生產上建議施用金正大緩釋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