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寶明 許業帆 楊業鳳 趙 杰 (上海市浦東新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201201)
隨著果園人工除草成本的提高以及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的提升,減少人工除草的次數和除草劑的使用成為每個果園的生產需求。研究表明,果園生草栽培具有改善果園生態環境、促進果樹生長、提高果品產量和品質、增加果農收入的作用。而種植綠肥能有效改善果園土壤理化性狀、保持土壤溫濕度、提高微生物種群數量和土壤酶活性、抑制雜草生長、增加害蟲天敵數量等。在此背景下,筆者以桃苗下種植不同綠肥品種的方法,對5個綠肥品種的田間種植情況及其對桃苗生長的影響進行對比研究,以期篩選出適宜上海市浦東新區桃園生草栽培中的綠肥品種,從而為推廣果園綠肥生草栽培技術提供參考。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設在上海甜津津果業專業合作社、上海苗薈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內進行。桃園內桃樹品種為3年生“湖景蜜露”,行株距5 m×4 m。供試生草綠肥品種為鼠茅草、紅花草(紫云英)、光葉苕子(野豌豆)、草木樨、南苜蓿(金花菜、草頭),均在距離桃樹樹盤1.5~2.5 m處條播草種。
試驗設1個生草綠肥品種為1個處理,另以未播種生草的雜草為對照,共6個處理。每處理面積333.5 m2,每處理區種植15株桃樹。
草種于2017年9月播種,于2018年4月調查一年生綠肥生長情況。待一年生綠肥生長周期結束后自然留種,于2019年5月調查二年生綠肥生長情況。并分別于2018年8月和2019年2月調查不同處理區內的桃苗生長情況。
1.3.1 綠肥覆蓋率
采用皮尺及目測法測量桃園內綠肥覆蓋面積,計算綠肥地表覆蓋率,地表覆蓋率(%)=(綠肥覆蓋面積÷試驗行面積)×100%。
1.3.2 綠肥鮮草產量、干重、干鮮比
每小區隨機取樣1 m2,重復3次,綠肥齊地刈割后稱重,取平均值為鮮草產量;將刈割后的鮮草樣本帶回試驗室內,放置于電熱鼓風干燥箱內,在恒溫80 ℃下烘干至完全脫水后稱重,取平均值得出干重;計算得出干鮮比,干鮮比=(干重÷鮮重)×100%。
1.3.3 桃苗生長指標測定
于2018年8月和2019年2月,調查主干長度和直徑、第一主枝長度和直徑。
由表1可知,一年生綠肥的地表覆蓋率以光葉苕子為最高,達90%,其次是南苜蓿和草木樨,分別為57%和53%。5種綠肥的鮮草產量均明顯高于對照,其中鮮草產量最高的綠肥是光葉苕子,為6 299.3 g/m2,其次是南苜蓿,為5 160.3 g/m2。5種綠肥烘干后的干重均明顯高于對照,其中干重最高的綠肥也是光葉苕子,為1 070.6 g/m2。5種綠肥中干鮮比最高是鼠茅草,達24%。
由表2可知,二年生綠肥中地表覆蓋率最高是南苜蓿,其覆蓋率為52%,其次是光葉苕子,達37%。5種綠肥的鮮草產量均明顯高于對照,其中鮮草產量最高是南苜蓿,為2 404.4 g/m2,其次是光葉苕子,為1 706.1 g/m2。5種綠肥烘干后的干重均明顯高于對照,干重最高的綠肥是南苜蓿,為490.3g/m2。5種綠肥中干鮮比最高是紅花草,達27%。

表1 一年生綠肥的地表覆蓋率和生長量比較
由表3可知,在桃苗下種植綠肥,對桃苗的主干長度無明顯影響,但對桃苗的主干粗度有明顯影響,且桃苗的主干增粗程度均高于對照,其中,以種植南苜蓿,桃苗的主干增粗最為明顯,增粗35%,其次為種植草木樨,桃苗的主干增粗18%。

表2 二年生綠肥的地表覆蓋率和生長量比較

表3 不同綠肥處理下桃苗主干生長情況
由表4可知,在桃苗下種植綠肥,對桃苗的第一主枝長度無明顯影響,但對桃苗的第一主枝粗度有明顯影響,且桃苗的第一主枝增粗程度均高于對照,其中,以種植紅花草和草木樨,桃苗的第一主枝增粗最為明顯,分別增粗21%和20%,其次是種植南苜蓿,桃苗的第一主枝增粗16%。

表4 不同綠肥處理下桃苗第一主枝生長情況
試驗結果表明,不同種類的綠肥一年生、二年生生長情況不同,地表覆蓋率也不同,對桃苗生長情況也有一定影響。具體表現為:(1)一年生綠肥出苗較為均勻,光葉苕子、南苜蓿和草木樨等生長量較大,能有效覆蓋地表,不僅起到了保水保墑的作用,還抑制了其他雜草的生長。其中,南苜蓿根系的根瘤菌發達,固氮能力較強,對桃苗生長的影響最為明顯,能同時起到覆蓋地表和促進桃苗生長的作用。(2)二年生自然留種的綠肥出苗量不均勻,除南苜蓿和光葉苕子外,其余綠肥的地表覆蓋率較低,不能起到抑制雜草和覆蓋地表的作用。綜合考慮各綠肥品種對桃苗生長情況的影響以及一年生、二年生綠肥的地表覆蓋率和生長量,建議選用南苜蓿和光葉苕子作果園生草栽培綠肥品種,但在二年生綠肥種植時,要選擇出苗量較少的地塊進行適當補種,以使出苗更均勻,從而增加地表覆蓋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