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 東 胡 永 張 琳 王祎穎 袁婷婷 陶晴雯 顧玥璐 郭 蘭
(上海市青浦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201799)
紋枯病是水稻生產上的主要病害,近年來,受田間菌源、氣候條件、種植密度和稻田施肥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上海市青浦區水稻紋枯病呈現發生早、發生重的趨勢,給當地水稻生產造成了嚴重威脅。為尋找防治水稻紋枯病的安全、高效藥劑,筆者于2018年選用19%丙環·嘧菌酯SC和0.4%蛇床子素SL等藥劑,開展了防治水稻紋枯病的田間藥效比較試驗,以明確相關藥劑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供試藥劑為19%丙環·嘧菌酯SC(安道麥馬克西姆有限公司)、0.4%蛇床子素SL[馥稷生物科技發展(上海)有限公司]、4%井岡·16億個/g蠟芽菌SC(上海農樂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240 g/L噻呋酰胺SC(日產化學工業株式會社)。
試驗設在青浦區金澤鎮陳東村進行,試驗田土壤為青黃泥,土壤有機質含量為23.46 g/kg,pH為5.26。供試水稻品種為“南粳46”,于6月5日機插,試驗前后水稻均為常規農事操作。
試驗共設5個處理,具體設計見表1,每處理重復3次,隨機區組排列,每小區面積為50 m2。
試驗施藥時使用海鹽農邦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農邦WBD-16A電動噴霧器,各藥劑均每667 m2兌水45 kg均勻噴霧2次。第1次施藥時間為2018年8月6日(水稻拔節期),施藥當日陰有陣雨,平均氣溫30.2 ℃,最低溫度27.1 ℃,最高溫度36.2 ℃,藥后5 h降雨;第2次施藥時間為8月16日,施藥當日陰有陣雨,平均氣溫28.7℃,最低溫度26.4 ℃,最高溫度31.7 ℃,上午施藥,傍晚下雨,降雨量為15 mm,藥后1 d降雨量為60.6 mm。

表1 供試藥劑試驗處理設計
各小區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法,每點固定調查相連的5叢植株,共調查25叢。第1次施藥前調查病情基數,第2次施藥前和藥后14 d調查發病情況,記錄調查總株數、病株數和發病級數。同時,觀察各藥劑對作物、其他病蟲害和其他非靶標生物有無影響,如有,記錄藥害類型和程度。
藥效計算公式:病情指數=[∑(各級病葉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葉數×發病最高級的代表數值)]×100;防治效果(%)=[1-(空白對照區施藥前病情指數×藥劑處理區施藥后病情指數)÷(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情指數×藥劑處理區施藥前病情指數)]× 100。
試驗結果數據采用新復極差法進行統計分析。
由表2可知,第1次施藥后10 d,以每667 m2施用19%丙環·嘧菌酯SC 50 mL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較好,為74.48%;以每667 m2施用0.4%蛇床子素SL 75 mL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較差,僅為25.85%;每667 m2施用4%井岡·16億個/g蠟芽菌SC 100 mL和240 g/L噻呋酰胺SC 20 mL(對照藥劑)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分別為57.39%和77.65%。第2次施藥后14 d,仍以每667 m2施用19%丙環·嘧菌酯SC 50 mL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較好,為85.51%;仍以每667 m2施用0.4%蛇床子素SL 75 mL的防效較差,僅為18.07%;每667 m2施用4%井岡·16億個/g蠟芽菌SC 100 mL和240 g/L噻呋酰胺SC 20 mL(對照藥劑)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分別為56.15%和85.59%。
經方差分析,兩次調查中,19%丙環·嘧菌酯SC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均與240 g/L噻呋酰胺SC相仿,2個處理間防效差異不顯著,且均極顯著高于4%井岡·16億個/g蠟芽菌SC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0.4%蛇床子素SL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均極顯著低于對照藥劑4%井岡·16億個/g蠟芽菌SC 100 mL和240 g/L噻呋酰胺SC。

表2 不同藥劑防治水稻紋枯病藥效比較分析
經觀察,各藥劑處理區的水稻均未見明顯的藥害現象,表明各藥劑在本試驗用量下對水稻生長安全。
試驗結果表明,在本試驗條件下,以安道麥馬克西姆有限公司生產的19%丙環·嘧菌酯SC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較好,持效期長,且對水稻生長安全,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與傳統藥劑240 g/L噻呋酰胺SC相當,優于對照藥劑4%井岡·16億個/g蠟芽菌SC;而0.4%蛇床子素SL作為生物藥劑,在8月中旬田間水稻紋枯病重發生時用藥,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較差。因此,建議在水稻紋枯病發生初期,每667 m2施用19%丙環·嘧菌酯SC 50 mL噴霧防治,間隔10~14 d再用藥1次,即可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水稻生產上,宜交替使用19%丙環·嘧菌酯SC和240 g/L噻呋酰胺SC等防治水稻紋枯病的藥劑,以延緩病菌抗藥性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