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
(重慶市江津區特殊教育學校,重慶 江津 402260)
著名兒童智力發展研究專家曾提出“存在智力障礙的兒童是上帝特別關照的孩子”。現今社會上存在許多智力存在障礙的兒童,他們一樣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近年來關于智力障礙兒童的教育問題一直被各方密切關注,智力障礙兒童因其存在的部分不足難以融入到正常的生活中,如何正確引導該部分兒童學習、正確面對生活是家長和教育部門一直研究的課題。
智力障礙兒童的教育內容與普遍兒童教育內容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學校在應聘負責智力障礙兒童教學教師要更改對普遍教學教師要求。針對此類教師要觀察其是否富有愛心,對兒童心理學是否有過深刻研究,面對生活是否夠細心,是否可以從學生的日常表現發現問題等個人能力。智力障礙兒童與普遍兒童最大的區別在于,其無法正常的表達個人情緒,日常生活中敏感、多疑,其面對問題的思維方式也與普遍兒童存在很大區別。此類教師的應聘要求不能單一的根據應聘者的教學能力高低,更多的是觀察應聘者的人格魅力方面。存在智力障礙的兒童往往很難真正的走入普通生活中,其對于陌生的環境難以很快地適應,而負責智力障礙兒童的教育者的首要任務是幫助他們正確的融入到學校教學環境中。智力障礙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情緒發展是毫無規律的,簡單來說,他們會從不同于普通人的視角去發現問題、處理問題。面對普通人可以接受的事情,在他們的視角就會變得不同尋常,甚至他們的情緒是多元化的。教育者要有足夠的耐心去觀察智力障礙兒童,及時幫助他們控制情緒,引導他們正確的抒發情緒,幫助他們可以與普通兒童一樣思考問題,改變其錯誤的情緒觀。
智力障礙兒童往往無法很好的集中注意力,正確的學習課本教學內容,其往往表現出智力低下、情緒控制能力不佳、動作遲緩、智力增長緩慢等不同于普通兒童的表現。對于此類智力障礙兒童,首先要更改學校正常的教學目的。對于普遍兒童,學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智力表達水平,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新型人才,給各大領域提供源源不斷的新生代力量。而對于智力障礙兒童,學校要注重傳授他們生活技能,使其可以更好的融入社會。教學目的研究者要時刻思考智力障礙兒童應該學習什么知識,應該具備什么樣的能力,應該培養什么樣的品格才能在拓寬生活領域、提高生活質量的基礎上適應快速發展的時代。智力障礙兒童的生存問題一直是其家長、親人關注的焦點,智力障礙兒童全納教育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更改了教學目的,將側重點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更改為培養學生社會技巧以及生活技能。在日常教學中,教育者打破傳統教學內容,將課堂模擬成小型社會現場。潛移默化的傳授如何融入社會的技巧,其次,在教學目的上,教育者需要根據智力障礙兒童隱藏的不同技能,培養其可以在社會謀生的技巧。將教育模式從廣義、精神層次轉變為實際與狹義。課程內容不再是知識,而是技術。智力障礙兒童全納教育多元教學模式注重教學的實際性,傳授學生可以在社會謀生的技術。
在特殊教育研究領域中,國內外有關現代心理學的專家普遍從人的主體上認識、了解弱智兒童,從人的實質上、人與社會的關系上了解智力障礙兒童的生長歷程,智力障礙兒童因為智力低下這一普遍特點直接導致了他們的適應能力不佳,間接的影響智力障礙兒童的生活質量、生活水平。因此各方專家提出提高智力障礙兒童的適應能力必須要在實踐活動中進行訓練,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有助于提升智力障礙兒童的智力水平。實踐論的教學模式既可以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提高創造力,又能夠幫助他們很好地適應社會,具備一定的生活能力。同時教育不應該脫離社會,脫離生活,智力障礙兒童全納多元教學模式從學生特點出發,研究遵循智障學生的學習規律,符合智障學生的實際特點的教學模式。幫助他們掌握生活知識,發展生活技能。生活本身是學生學習成長的舞臺,教材就應立足于學生的生活,都應為學生現在的、未來的生活服務。智力障礙兒童全納多元教學模式將“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合理地建構生活適應課程資源的結構,形成了資源開發主體、條件、途徑等各方面的有機整合,以求達到體現時代發展的多元化的目的。
結束語: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政治的不斷改革與發展,我國教育領域也一直在進行教育改革。研究校本課程已經成為我國課改內容的重中之重,特殊教育的課本課程是我國教育水平進入更高階段的象征,研究特殊教育體現了各方對特殊兒童的尊重、認識和理解。智力障礙兒童全納教育的多元教學模式是現今階段我國普通教育研究符合我國國情的新型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