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欣
(重慶市開州區云楓初級中學,重慶 開州 405499)
傳統的物理教學模式中,物理實驗的部分主要是以老師的演示實驗為主,學生按部就班的按照的老師的操作再對實驗過程進行一遍演練,主要是操作模仿,缺少主動性和對實驗本身的思考,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初中物理課的實驗部分需要進行有效的拓展,才能滿足新課程標準中“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
初中物理課程中實驗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實驗過程是推動物理教學的基本手段,實驗結論也是物理公理的有效支撐。物理實驗具有很強的直觀性,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物理公式,降低學習的難度。而傳統物理教學模式中主要依靠教師的演示實驗,學生的驗證實驗來開展教學,實驗的內容往往比較單一、簡單,并且缺乏與實踐的結合,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十分不利。而綜合實踐活動的引入,可以有效的拓展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培養學生對于物理這門課程的興趣,有效的提高物理課的教學效率。
在物理課堂上,老師可以設置層層深入的問題,讓學生自由的回答,從而引
導學生形成一個科學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物態變化”時,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水是什么狀態的?水還可以變成怎樣的狀態?通過怎樣的方法來達到水的物態變化?通過循序漸進的問題設置,引導學生一步步的深入思考,學生可以自己設計實驗,如通過加熱的方式,來感受到水到水蒸氣的物態變化,也可以通過將水放進冰柜里來感受水由液態向固態的變化,而這種變化,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學生很容易想出來,做出來,通過老師的引導,而把生活中各種小常識串聯起來,從而將書本知識和生活常識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學生會感覺物理并不是一門枯燥、難學的學科,而是與生活緊密結合的學科,而且物理課的學習需要對各種現象進行歸納,總結,發掘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學習效率。
利用綜合實踐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能力,拓展學生的想象力。比如,教師可以設置一些“一題多解”的問題或實驗模式,讓學生有盡可能多,盡可能不同的答案,從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二力平衡”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舉出達到二力平衡狀態的物體或現象,要盡可能的不同,可以是教室里面靜止的課桌椅,放在桌子上的書本,也可以是掛在墻上的鐘表,可以是勻速行駛的汽車,也可以是晾曬在繩子上的衣服……通過讓學生舉出各種各樣的例子,讓學生分析靜止或勻速狀態的物體的受力情況,從而歸納總結出物體達到平衡狀態的必要條件;反過來,引導學生將理論歸納應用到實踐中來,老師可以讓學生創造條件,使物體達到平衡狀態,比如使鐘擺靜止,兩個人推桌子達到靜止或勻速運動狀態等等,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也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綜合實踐活動可以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更用心的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思考其中的物理學原理,感受到物理這門學科在實際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例如,在學習第十五章“兩種電荷”時,對于“電荷間的相互作用”這一節的實驗,老師可以放棄實驗室的傳統的電荷儀器,安排學生,兩兩一組,每人吹幾個氣球,在自己搭檔的同學的頭發上進行摩擦,然后讓學生觀察并思考:氣球會不會和頭發粘在一起?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在對方頭上摩擦的氣球,能不能粘在自己頭上?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來理解正負電荷間的相互作用,這樣的實驗輕松有趣,更生活化,而且學生在家里也能嘗試。
物理是一門需要不斷探索,不斷求證的科學性學科,同時也需要不斷的將實踐和理論結合起來教學,達到“知行合一”的教學效果。老師應當努力將課本與實踐有機的聯系在一起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思考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物理課的魅力,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初中物理課的教學變得靈活生動,富有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