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保康第二中學,內蒙古 通遼 029300)
多媒體教學的具體實施和運用。是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的具體辦法。把信息技術應用于語文教學,激活了語文課堂,為今后的語文課堂教學打開新局面。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突破教學重難點,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質量等多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多媒體走入課堂,彌補了傳統教學的諸多不足之處,顯示出它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教學過程中集圖像、文字、聲音、動畫于一體,以其直觀、生動、高效的特點,多角度地調動起學生的興趣、情緒和注意力,給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它在新課程改革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文章不是無情物”要使學生感知作者的感情,首先要讓學生動情。心理學研究表明,沒有愉悅的心情、濃厚的興趣,學習就是學生沉重的負擔。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一支粉筆一張嘴,教師從頭講到尾。這種教法單一,它使學生學習興趣下降,直至厭學。而計算機輔助教學則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的力量之源。當學生樂學時,思想情緒就出于一種積極狀態,學習效益就高。反之,學習效益就低。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圖畫、攝影、幻燈、音樂、語言描述和動作演示等方式,創造與渲染氣氛,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使他們耳濡目染、口誦心惟,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境,關鍵在于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把教材中的語言文字演化成有聲有色的客觀世界和真切生動的人類生活。
例如《天上的街市》中多媒體演示牛朗織女提著燈籠在天街閑逛的圖像,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讓學生體驗詩人瑰麗的想象,再此基礎上播放示范朗讀(用Falsh做的一個圖、文、聲并具的小課件)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進來,直觀、生動、形象地學習,在輕松的環境中達到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分析、記憶、掌握和運用。
多媒體是一種高度視覺化的信息傳遞工具,它圖像逼真,色彩鮮艷,具有動畫功能,還能化靜為動,化虛為實,能以其直觀、形象、生動、感染力強的優點,從而解決課文中的重點、難點。每一課件中教師充分利用作品中“意趣”這一內蘊力,催動學生在領會和接受活動中,由“入乎其內”到“出乎其外”。使學生能更深一層地理解課文的“意”,讓學生從感情的體會過渡到理智的接受,使學生理智地產生“悅態悅神”的審美領悟效應。同時也降低了教學的難度。例如《故鄉》課件,少年閏土的英俊、機智通過動感的捕鳥、刺猹的圖畫來體現,與中年閏土的木偶人的刻板畫相對比,如此生動形象,學生自然領會作品中的對比手法;魯迅將民族與個人命運發展之惑,圖畫般的展示在這長長的畫卷之中。既有金黃色的幸福,又有蒼黃色的悲涼;既有人性的樸實善良,又有生命活力的喪失。細膩筆法下的故鄉故事,包孕著前行者的良苦用心,深刻思考。因而的多媒體課件無不在語文的課堂教學中起了突出重點、降低教學難度的作用,使學生易于理解。
我們既要講求創造性地教學活動,就必須要有獨特的教學風格。我們可以根據自己任教班級的學生情況,或者教材具有的特殊內容制作出有個性的教學課件。如有的班的學生好動,坐不住,我們就可以在學習過程中運用一些特殊的的音響效果,以引起學生的注意。若某一課所涉及的內容趨向專業性,我們就可以調用一批符合教材內容的素材充實進去,使這一課件具有它的獨特風格,那么這一節課也肯定是別具一格了。沒有個性的課堂教學只是教材的克隆,久而久之,被束縛的就不僅是學生,還有老師自己。
《新課程標準》在新課程要求的教學觀念中就明確地指出:“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與教學方法要符合新課程的需要。應改變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書本知識的教學模式。教師應幫助學生發展探索知識的能力、獲取信息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而現代教育技術的語文課堂教學為這樣的學習方式提供了條件。例如在教學《海燕》這一篇課文學生自主學習本課寫作特點1.象征的運用以及作用,2.環境描寫以及作用3.對比手法描寫以及運用4.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以及作用。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為自主化與個性化。同時,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傳授知識與技能,而主要表現為引導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合適的學習目標,幫助學習者尋找達到學習目標的最佳途徑,鼓勵學習者進行實踐活動,幫助學習者分析、解決問題,實現助學輔導,構建自需自學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從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總之,只有正確地認識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恰如其分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其設備的各種功能與優點,才能實現以媒傳知、以媒生情,才能為學生認識過程的重點、難點服務,并為其感官提供愉悅的刺激,才能發揮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將不僅擴大了知識的容量,而且激活了語文課堂,優化了課堂結構,降低了教學的難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