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農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思想,是習近平主席在十八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正式提出的。充分體現了我黨執政能力的提高、執政水平的提升,并反映了我黨進行改革的決心。至此法治出現在大眾視野,并成為高頻詞匯頻頻出現在各大報刊媒體中,依法治國的理念也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得到了創新和深化。
早在辛亥革命時,孫中山先生便帶領我國人民開展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從而擺脫了封建皇權的統治,逐漸走上民主化道路。至此,我國邁出了民主社會的第一步。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則標志民主、共和在我國的扎根。中國共產黨作為我國的執政黨,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發展,并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以此從以往的人治轉變為法治。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促進了我國經濟建設的進一步發展,使得我國走向新的發展階段。只有充分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合理有效的治國理政,才能保障改革的深化性。領導人正確認識到法律思維、法律建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重要性,并提高對法律建設的重視。習近平總書記等黨中央領導,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并對依法治國進行全面推進的戰略。
在新中國剛成立時,我國的民主建設、法制建設遇到了較大的阻礙,左傾思想的錯誤甚至導致發展出現倒退的現象。鄧小平同志認為我國經歷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某些封建主義思想過于頑固,因此需要通過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和法制建設,徹底解決問題。通過依法治國,可以更好的滿足新時代的需求,還可以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
結合當前國家社會以及我國的國情,我國開展了市場經濟體制,為保障該體制的實行效果,并促進市場的有序發展,需要由有效的法律進行保障。因此可以說,依法治國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無論是哪種社會形態都需要精神文明的支持,從而對物質文明起到較好的支撐作用,保障社會的正常運轉。在相關會議上,指出了我國應在將經濟建設作為發展中心的基礎上,開展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物質文明的建設。依法治國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具有緊密聯系,精神文明對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而依法治國則是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國是指通過法律進行國家的治理的一種方法,在治理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并與現代化社會發展的規律、國情等相結合。將依法治國理論融入到我國運作的各個環節和領域中,如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通過法律所具有的強制力的特點,保障運行的有序性,避免受到人為的干擾和控制。依法治國具有豐富的內涵,并為法制建設的方向和任務等提供了參考。依法治國理論的核心便是依照憲法進行國家的治理,是實現治國安邦的基本方針。其主要前提便是有法可依,中心環節則是有法必依,并將依法執政作為關鍵,通過違法必究作為保證。該治國思想充分結合了憲法和其他的法律,治理的對象既包含我國公民,又包含國家機關和相關的工作人員。
法治中國的概念具有廣泛和深遠意義,應當強調以下幾方面:
一是法治中國突出和強化了法治國家的個性和特色。推進國家制度民主化和法治化是世界潮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而建設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世界法治之林中與其他國家的法治并行。法治國家不是籠統的更不是抽象的法治國家,而是有歷史文化根基和由中國國情規定的法治國家,它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制度和道路的有機統一。
二是法治中國表明和強調了在國際秩序和規則構建中的話語權。建立有利于世界和平和發展的國際秩序是國際社會的共識,世界各國在世界規則構建中激烈競爭話語權。適應全球化和世界強國建設需要,中國政府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參與國際事務,以法治姿態重塑和發展雙邊和多邊關系,這無疑有利于作為一個法治大國不斷擴大和增強對國際關系規則制定的參與權和發言權,有助于發揮一個法治國家對國際社會規則重建和秩序重構的建設性作用。
各族人民緊跟法治精神進行改革,并全身心的投入到發展中,黨中央領導也感受到改革的重大意義,并了解到改革任務的艱巨性,具有較大的風險和壓力。所以黨中央領導進行了改革的深化,并對改革路線進行設計,從而保障治理國家更具現代化。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并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共同執行。對此應明確建設社會主義社會時,應滿足的要求和不可或缺的保障。推動從嚴治黨和執政興國,保障整體局面的合理性和穩定性,促進進一步發展。其次應正確認識到實現依法治國,對促進社會公平公正、促進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并為法治能力的提升、治理體系的完善、現代化發展的實現提供了制度化的支持。通過黨、政治發展和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待問題,依法治國提供的保障具有較好的長期性和全局性,并保障法治社會有效推行,具有里程碑意義。
在相關會議上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為我國未來一段時間內發展的總目標,且在該過程中應始終堅持黨的基本原則。我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法治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因此應始終堅持我黨的領導,從而保障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實現。黨的有效領導也許通過社會主義法治來實現。我國的憲法中明確了我黨的領導地位,并通過法治建設強化了我黨的執政權威。領導干部作為人民群眾的榜樣,應提高自身的思想防線,并保障個人的能力和綜合素質。滿足人民群眾的期待,充分做到為人民服務。
應始終堅持我國的一切權利是人民群眾的憲法理念,其中人民意志的體現便是主權,并且是最高權利的主要體現,而國家權利的來源又是人民。資產階級社會中,人民是指資產階級群體而不是人民群眾。在我國的傳統思想中通常是以民為本,我黨對人民群眾的利益高度重視,且我黨代表的就是人民群眾的利益。習近平總書記在當選政治局常委的見面會上曾表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黨的奮斗目標。
法治是我國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并且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前提。但是在進行法治建設時,其中仍存在部分問題,阻礙著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便是法律雖然是治理社會的基礎,但其仍缺乏權威性。在實際的執行中未能得到應有的尊重,致使無法發揮自身的使用功能。其二便是部分地方腐敗問題較為嚴重,反腐敗工作進程較慢,致使法治建設具有較大的滯后性。其三便是司法缺乏嚴格性、規范性和公正性,致使法律的實際價值未能充分體現。其四便是在法律行政的過程中,受到地方政府的干擾,致使法治監督管理未能有效落實。其五便是法律缺乏全面性,雖然在經濟方面具有較多較全面的立法,但是在生態、社會等方面的立法則相對較少,且缺乏全面性。其六便是法律宣傳力度較弱,人民群眾對法律的意識不足,對法律內容缺乏有效了解。人民群眾中存在較多的法盲,致使依法治國的全面推行受到阻礙。
為全面貫徹依法治國的方針,應提高對以下幾方面的重視:嚴格按照法律進行國家的質量,在做事的過程中遵循法律開展,樹立法律的權威。通過提高法律的權威性,提高人民群眾對法律的認可度,從而促進法律推行效果的提升。保障法治的切實落實,從而使法律的使用功能可以正常發揮,避免流于形式。所以應全面樹立法律的權威,保障依法治國的有效落實。加強法律實行的力度、效率,提高人民群眾對法律的認可度。政府在行政時,應嚴格按照相關法律進行,避免超越法律限界,應充分做好人民的榜樣。我國社會主義額核心是中國共產黨,并且在進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中,我黨處于領導者、組織者的地位。通過我黨的正確領導,使依法治國得以實現,促進我國的持續發展和進步。
應加強立法工作,當前階段法律中尚存在部分漏洞。部分領域缺乏全面的法律,甚至一些新興的行業未能及時出臺相對應的法律,致使法律體系缺乏完備性。而法律體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核心,對該方略的實現具有直接影響。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立法工作進步較大,在很多方面均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規,保障了有法可依的初步實現。但是這些法律更多的是存在于經濟方面和社會生活方面,在部分領域法律基礎仍較為薄弱。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更新換代較為迅速,使得法律的老化現象嚴重,無法較好的適應當下社會的發展和需求,因此急需改善和創新。法律中部分內容缺乏嚴謹性,導致修改過于頻繁,嚴重影響到法律的使用壽命。
提高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法治觀念,法律應朝著社會結構、層次等方面進行滲透、發展。并且法律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具有緊密的聯系,是人民群眾需要必備的知識、技能,對構建未來的美好生活、社會主義社會等具有重要影響。并且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對法律權威的提升,法律的執行力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提高人民群眾對法律的信任度,保障法律的公正性和可靠性,推進法律強制力的提升。提高公民的法制觀念,使人們群眾知法懂法,保證自身法律意識的正確性,并樹立正確的法律價值觀,自覺用戶法律,并維護法律。
中國夢真實的反映了我黨的責任和理想,并表達了人民群眾的共同目標、共同理想和追求。中國夢的法治內涵通常包含以下幾方面:實現人民群眾法律意識的提升,促使法治方式更具永久化、現代化。使社會協商的對話制度更具完善性,保障上級領導和人民群眾的有效溝通。在進行法治時,應實現傳遞信息的及時性、準確性。保障所建立的法律體系具有完善性,充分結合我國的國情,并適應時代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充分與建設法治社會的目標相結合,提出的理論應與建設目標具有配套性,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從而相輔相成,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政治發展和法律完善等方面提供支持。充分結合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結合當前的法制建設,其中仍存在較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應在制度部署的基礎上,對國民的綜合素質進行培養,強化人民群眾的法制觀念,全面推動法治社會的構建。依法治國的理論創新要圍繞幾個重要焦點,處在轉型期的中國,在各種領域的各方面利益沖突時,要善于解決并且做出適當的維護和保障,以維持我國的國際形象與地位,準確掌握問題核心,使法治社會的建設立足于根本。
1.立足我國的國情。依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當前最大的基本國情,為了快速建成更加發達、全面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國的一切社會建設必須從當前的實際情況出發。推動我國依法治國的實踐創新,離不開我國的基本國情這個大環境,在依法治國實踐活動創新的過程中,需要正確把握我國國情的豐富內容,包括歷史文化、傳統習俗、民族心理以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情況和現實需要等。
2.建設富有中國特色的法治文明。我國的法治建設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展開的,黨的領導和中國化的指導思想是我國進行依法治國實踐創新的堅強后盾,如法制宣傳的推動等。我國依法治國工作的推進和創新要體現出中國特色,最終要建成富有中國特色的政治文明。
3.具有前瞻性眼光。人類文明具有相通性,在我國進行依法治國實踐創新的過程中,不能一味的將視野停留在我國本土,而是要立足長遠,借鑒他國的優秀經驗,準確定位自身、正確認識現狀、勇于吸收經驗,取其精華,舍其糟粕,以先進的世界眼光和大國胸懷加快我國的法治國家建設,只有在具有大國情懷和前瞻性目標的情況下,我國依法治國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績。
依法治國對促進我國民主發展,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是現代化政治文明的標志,需要充分保障它的全局性和長期性。在進行依法治國的理論實踐和創新的過程中,應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并結合我國的發展國情,切實將人民群眾作為主體,并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將法治和德治有效結合。依法治國的全面推行,需要人民群眾具有相應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保障立法的完善性,提高法律的權威性和人民的信任度,從而使人民群眾自覺擁護法律并遵守法律,切實實現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