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
美國一項有關人類睡眠的最新研究顯示,人們對睡眠存在很多常見誤區,一些看法甚至不利于健康。
誤區一:成年人只需要5小時或更少的睡眠時間
根據年齡,人們每晚應該睡7至10個小時。
誤區二:“隨時隨地”入睡是健康的
隨時隨地入睡說明一個人睡眠不足,你正進入微睡眠或者輕度睡眠狀態,這意味著你的身體非常疲憊,一旦有一刻空閑,身體就會開始償還睡眠債。
誤區三:身體和大腦可以適應較少的睡眠
深度睡眠對神經元生成、肌肉修復、免疫系統的恢復都非常重要。較少的睡眠不具備深度睡眠的條件。
誤區四:打鼾煩人,但大多無害
由呼吸暫停引起的響亮鼾聲是睡眠呼吸暫停的標志,這是一個危險的睡眠障礙,會增加患心臟病、高血壓、青光眼、癌癥的風險。
誤區五:睡前飲酒可以幫助入睡
酒精或許可以助人入睡,但好處僅此而已。酒精會使人處在較淺的睡眠階段,并極大程度地降低晚上的休息質量及更深層次睡眠。
誤區六:睡不著?躺在床上閉上眼睛試試
一個健康的睡眠者大約需要15分鐘才能入睡。如果超過這一時間,應該起床,改變周圍的環境,做一些不需要動腦的事。
誤區七:什么時候睡覺并不重要
人們應有一個規律的睡眠時間表,因為這與生物鐘有關。它控制著身體的激素、體溫、飲食、消化和睡眠覺醒周期。研究顯示,輪班工作者患心臟病、潰瘍、抑郁、肥胖和某些癌癥的風險更高。
誤區八:躺在床上看電視可以幫助放松
睡前兩小時內看電視或使用電子設備,會讓大腦變得活躍,意味著需要更長時間入睡。即使睡了8小時或更長時間,醒來時也會感到昏昏沉沉。
誤區九:打個盹很好,沒必要馬上起床
要抵制打盹的誘惑。因為你的身體會重新入睡,而這是一種很輕、質量很低的睡眠。
誤區十:記住所做的夢是良好睡眠的標志
我們不記得夢境是因為我們沒有被叫醒,睡眠沒有被打亂,無關睡眠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