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琦
近年來,有學者從缸的器形和制作工藝等方面對“司馬光砸缸”提出質疑,認為司馬光砸的應該不是“缸”。那么事實真相又是如何呢?
缸是我國古代常見的容器,它下窄上寬,敞口,體積有大有小。小的缸多為文房用具,置于室內;大的缸多為水缸,常擺放于庭院中央。古代水缸的主要用途是汲水、滅火,水缸里還可以養魚、養花,這也是中式園林的一道別樣景致。
那么古代的水缸究竟有多大呢?以故宮的“太平缸”為例(這種水缸又稱“門海”),其口徑為1.6米,高為1.2米。在明清中原地區的水缸中,“太平缸”算是比較深了,其他大多數水缸深度尚不足1米,孩童即便落入其中,也很容易夠到缸沿爬出來,而不會溺水。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雖廣為流傳,但“缸”的深度并不足以溺死孩童,這一點也得到馬未都等學者的認可。如果“司馬光救人”的故事是真的,那又是什么導致了危險發生呢?有學者經過考證,發現了“司馬光救人”故事的另一個版本。
北宋詩僧惠洪著有《冷齋夜話》,內容為論詩,間雜傳聞瑣事。書中卷三之“活人手段”中提道:“司馬溫公童稚時,與群兒戲于庭。庭有大甕,一兒偶墮甕水中,群兒嘩然棄去。公即以石擊甕,水因穴而進出,兒得不死。蓋其活人手段已見于齠齔(即兒童)中,至今京、洛間多為《小兒擊甕圖》。”這是此故事迄今所見最早的版本,內容與現代流行的版本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司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甕”。
甕是個什么東西呢?據了解,甕與缸的器形有些相似,缸壁呈坡形,底部到缸口逐漸張開;而甕一般是大肚,甕壁呈一定弧度。簡單來說,缸口一般是向外敞開的,而甕口則是向內收斂的。甕的形狀特殊,動物放在其中不會輕易逃出,所以古人還用它來養蛇。
如果司馬光砸的是“甕”,那么故事里的情形就不難理解了:孩童失足落入盛滿水的甕里,由于甕的器形呈一定弧度,且器口較小,孩童在水中慌亂掙扎時接連觸壁,無法找到出口,眼看就要溺水。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司馬光以石頭砸破甕壁,救出孩童。
對于“司馬光砸缸”一說流行的原因,有學者認為這是為了方便學生閱讀。很明顯“司馬光砸缸”比“司馬光砸甕”更合轍押韻。
“司馬光砸缸”雖與事實有所出入,但仍不失為一則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