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古代書院"/>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程應峰


書院,古代私人或官府設立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是傳播學識、探究學問的所在。在那里,書聲朗朗,墨香陣陣,流淌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它在中國古代文化傳播中,啟承轉合,自由流暢地銜接著各種文化流派,成為時代文化的有效載體和價值符號。
中國自宋朝以來就有“四大書院”一說,但究竟哪四所書院可以稱得上“四大”,說法不一。在我看來,河南商丘南湖畔“應天書院”,湖南長沙岳麓山“岳麓書院”,河南登封嵩山“嵩陽書院”,江西九江廬山“白鹿洞書院”等,在史上是有著重要地位的。還有石鼓書院、徂徠書院、茅山書院、龍門書院等等,也頗負盛名,影響深遠。
《宋史》記載:“宋朝興學,始于商丘”“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晏殊)始”。應天書院起源之早,規模之大,持續之久,人才之多,居古代書院之首。應天書院的前身,是后晉時楊愨所辦的私學。北宋政權開科取士,應天書院出類拔萃,百余名學子科舉及第的竟多達五六十人。公元1009年,宋真宗正式將該書院賜額為“應天府書院”。公元1043年,宋仁宗又將“應天府書院”改為“南京國子監”,自此成為北宋最高學府之一。
而后,該書院在應天知府、著名文學家晏殊等人的倡導支持下,得到了壯大發展。學子們“不遠千里”而至,“遠近學者皆歸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師應晏殊之邀在此任教,其顯盛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該書院,范仲淹率先明確了具有時代意義的匡扶“道統”的書院教育宗旨,并以此確立了培養“‘以天下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由此推動了宋初學術、書院學風朝經世致用方面的轉變。因為范仲淹對該書院的突出貢獻,后人立有《范文正公講院碑記》。

岳麓山上的岳麓書院,是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門庭前懸掛有一楹聯,曰“惟楚有才,于斯為盛”。這座書院培養出的人才中,有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唐才常、沈藎、楊昌濟、程潛等人,都是當時的杰出人物。
岳麓書院人才輩出,經久不衰,絕非偶然。無論立院之根,處世之本,還是講學之道,育人之術,都有它的高超之處。該書院的精神坐標和價值體系,始于唐時周敦頤先生的主張。他主張在學術思想上要有自己的特色,一是強調以性為宇宙本體,從人性、物性中尋求萬物的共性;二是重踐履,倡經世務實學風,反對離開實用空說性命;三是不偏一說,主張融匯眾家之長。正因如此,岳麓書院擁有健康茁壯、枝繁葉茂的文化根系,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因坐落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建筑物多為硬山滾脊灰筒瓦房,古樸大方,雅致不俗,由一個主體院落和周圍多個單體建筑群組合而成。除嵩陽書院主體外,屬于書院的建筑物,還有位于嵩陽書院東北逍遙谷疊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觀瀾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頭峰西麓的嵩陽書院別墅——君子亭;書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嶺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因自然及人為的破壞,這些建筑原址,只遺留有少量的石刻題記或殘磚碎瓦。
在學識傳播上,嵩陽書院以理學著稱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在此聚眾講學,使書院名聲大振。北宋名儒司馬光、范仲淹、韓維、李剛、朱熹、呂晦等也曾受邀在此講學。嵩陽書院因此成為重要的儒學傳播圣地。

白鹿洞書院始建于唐代。最盛時,有360余間建筑,屢經興廢,今尚存禮圣殿、御書閣、朱子祠等。書院內,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臺樓閣,古樸典雅;佳花名木,姿態各異;碑額詩聯,比比皆是。充分體現了古代書院攻讀經史、求索問道、賦詩作聯的特色。院內“慎思園”兩側碑廊,明清兩代的石刻甚多,現仍存一百余塊,內容極為豐富。其中令人贊嘆不絕的是紫霞真人用蒲草所書寫的《游白鹿洞歌》。
相傳,唐貞元年間(公元785年前),洛陽人李渤與其兄李涉在此隱居讀書,養一白鹿自娛。此鹿通人性,常跟隨左右,且能跋涉數十里到縣城將主人要買的書、紙、筆、墨等如數購回,故時人稱李渤為白鹿先生,其所居為白鹿洞。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讀書臺舊址創建臺榭。
中國古代書院的繁榮,是有其歷史淵源和時代需求的。書院通過研習經史子集,通曉時務物理,講求道德規范,激發人性中的真、善、美。正如朱子所說“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復于善”或“唯學為能變化氣質耳”。可以說,古代書院,門戶開放,有教無類,不受地域限制,營造出了難得的學術氛圍。
古代書院多建于山林名勝所在地,是受了佛教“僻世遁俗、潛心修行”的影響。書院選擇的環境,常常是山環水合,或泉清石秀,或古樹參天,或茂林修竹……可謂“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如此僻靜優美、清邃秀麗的去處,自是最宜于學業傳授和學術研究的。同時,古代書院建筑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表現為嚴謹樸素不奢華,含蓄內斂有層次,色調淡雅而豐富,具有不可忽視的人文魅力。
古代書院,不持門戶之見,不死守師從學說,廣泛開展學術論辯。正是在一論一辯之間,思維才有了突破口,社會才有了長足的發展與進步。如岳麓書院的“會講”制度,讓不同學術觀點的學派在或大或小的范圍里進行探討論辯,平等交流,旁聽的學生聆聽著大師們精妙的語言,體驗“思辯”的樂趣,探求人性的秘密,該是多么美妙、多么快樂的事情啊。再如嵩陽書院,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所謂“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疑漸漸解,以致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與此同時,采用“問難論辯”式教學,啟發學生的思辯能力。時至今日,所有這些,不啻為值得提倡的教育教學方式。
可以說,正是這些耐人尋味的書院文化,才讓中國古代書院有了溯古通今、蕩氣回腸的文化穿越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