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遵義雜志社全媒體記者 趙 繼
2017年遵義市赤水“九不”增“九感”的脫貧攻堅戰得到國家領導人認可。隨后,全國和全省扶貧系統大力推廣赤水市力戒脫貧形式主義的做法。遵義各縣(區、市)在脫貧攻堅戰中用實際行動克服無數困難,總結出一個個獨特的脫貧致勝法寶。
王雙雙與老公李昌龍剛從河南回貴州遵義土坪老家的時候,老家的環境讓她無所適從。土墻房、泥巴路,小孩去上學要走上2個小時,連上廁所的時候都怕被圈里面的豬給拱倒了。
條件雖然艱苦,王雙雙對丈夫始終不離不棄。農村條件的惡劣王雙雙能克服,但每次父母問她對象家條件怎么樣的時候,她都只能用“丈夫對我很好”來回答。從河南遠嫁他鄉,父母唯一擔心的是怕自己過得不好。如果母親知道老公家的條件,那得多心疼,說不定會極力反對。她不知道這樣的日子靠夫妻共同奮斗多久才能改變。
2018年,瑞濠移民安置點進行第二批移民搬遷,王雙雙家在搬遷之列。她通過抓鬮分到了屬于自己的房子,打開房門的時候,她立馬用手機給母親開了視頻,給母親介紹說這是她和李昌龍在貴州的家。在視頻另一端的母親這是第一次看到她的家,孩子在貴州的家這么好,她也就放心了。掛完視頻,王雙雙哭了,懸掛在她心里的石頭放下了,現在她終于敢把自己家的樣子告訴了母親。
王雙雙說,政府對大家的好不僅僅是將家從偏遠地區搬進城里來,還進行了就業培訓、工作推薦以及解決孩子就學、老人就醫等。2018年年底,安置點下了第一場雪,看著白雪皚皚,王雙雙發現安置點竟是這么的美。
2016年以來,正安縣瑞濠安置點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群眾脫貧的政治保證,以“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為著力點,把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作為全縣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初步探索出一條符合深度貧困特點的扶貧新路。
在“選址”上突顯優勢,安置點緊靠工業園區、縣職校、三甲醫院、一場五館、物流中心等人員密集場所,群眾搬遷入住后有利于解決就業、就醫、就學等問題。在“設計”上突顯功能,安置點配套建設了醫院、小學、幼兒園、農貿市場、商業門面、車庫等,滿足了群眾生產生活需要、在“建設”上突顯質量,始終圍繞打造“工程建設、服務管理、就業創業、社會治理、基層組織建設”示范工程和全省乃至全國的易地扶貧搬遷示范工程這一目標,在建設中嚴格規范操作、按圖施工,在材料采購、施工監管、內在質量、外資形象等責任到人,嚴把質量關、嚴抓嚴管,全力打造群眾放心的工程,確保了群眾搬得放心。

安置點綠化優美(王鴻/攝)
為進一步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正安縣吹響了“群眾搬遷到哪里,黨組織就建到哪里;搬遷群眾在哪里,黨員就在哪里”的行動號角。特意為安置點成立了瑞濠街道辦事處,下設2個居委會,成立了黨支部,為移民搬遷工程的長效管理奠定了堅實基礎。根據安置點情況,選派配強了8個苑長、65名樓長,形成了“苑長制+樓長制”的網格化自治組織。社區居委會依托工會、婦聯、團委等機構,建立婦女兒童之家、職工活動中心、四點半學校,成立了象棋、鼓樂等7個協會,開展了廣場舞、象棋比賽等文娛活動,豐富了群眾生活,融洽了鄰里關系,讓群眾感受到不管搬到哪里,都有組織的關心、關懷。
安置點充分發揮社區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從搬遷黨員、機關黨員、退休干部黨員中選擇了黨性覺悟高、政治素質強的284名黨員擔任“黨群連心戶”戶長,圍繞政策宣傳、民情反饋、引領致富、糾紛調解、工作監督、民事代辦和街容整潔“七員職責”,以“戶長示范、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為三大主體,通過黨帶群、干帶群、先帶后,組織群眾參與制定社區公約,開展文明監督等,有效激發了群眾自我管理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瑞濠安置點緊緊圍繞“三轉”、“三幫”、“三精準”,促發展之思路推進后扶工作。“三轉”減擔憂,即轉學、轉戶口、轉低保,解決搬遷戶搬遷前擔憂。“三幫”保基本,單位幫棟。明確65個縣直部門各幫1棟樓,對所幫樓棟的特困群眾采取特殊幫扶措施。企業幫元,明確縣神曲樂器、黔安農牧等142個企業各幫扶1個單元,對有就業能力的給予推薦、引薦。干部幫戶,明確全縣2500名縣直機關干部結對幫扶,幫助群眾宣傳政策、理清發展思路、解決實際困難;“三個精準”促發展。精準摸清底數,根據搬遷群眾的年齡、性別、特長等建立健全了信息庫。精準實施培訓,堅持以就業為導向,開展家政、護工、廚師、電工、焊工、建筑類、保潔、保安培訓以及其他技能培訓,精準解決就業7300多人,實現戶均就業2人以上。
“領導,請問這期的就業技能培訓我還能報名嗎?”
室內是桐梓縣蟠龍社區的技能培訓老師在給大家做技能培訓,室外是社區成員偶爾前來咨詢培訓的事情。
老家羊磴鎮的婁義偉參加過創業技能培訓。搬來正安縣蟠龍社區之前,婁義偉老家的條件是典型的“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因生病和腿腳不便,外加孩子上學。雖然醫保能幫婁義偉把大部分醫療費用報銷了,但長期從鄉鎮去城區醫院的用費也給他增加了不少負擔。搬遷到蟠龍社區后,工作人員通過大數據平臺,找到婁義偉。
“你有些文化,之前也做過小生意,安置點里面沒有超市,要不你開一個超市吧,方便大家,也解決你的收入問題。”沒有開超市的錢,社區幫他想辦法低息貸款。沒有貨源,社區工作人員就幫他去聯系。從此,在蟠龍社區有了一家適合小區群眾購物的超市。
在蟠龍社區上班的婁倫友老家在木瓜鎮,4個小孩均在上學。以前她有過幫飯館做飯的經歷。由于不識字,再加上要照看小孩,現在很多飯店都不聘用她。社區通過大數據平臺,了解了她家的情況后,就地聘用她為社區做飯,讓她既能工作,又能照顧到家庭和孩子。
截止目前,桐梓全縣2萬多安置群眾的基本信息全部錄入大數據平臺,錄入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工作經歷、就業意向、興趣愛好以及家庭成員結構等基本情況。根據大數據平臺,社區工作人員分類對安置群眾進行就業培訓和工作推薦,目前,蟠龍社區通過大數據平臺就業的安置群眾有3200余人。

浞水鎮易地扶貧搬遷入住分房抽簽( 田東/攝)
蟠龍社區以數據化、網格化服務為引領,依托“一站兩室三園四中心”十大功能性平臺,重點聚焦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區服務“四大要素”配套建設,以“機構設置科學化、社區管理網格化、居民自治規范化、治安防控立體化”的要求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規范化,讓群眾實現業務辦理“一站式”,實現“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辦”。

搬遷脫貧的孩子們幸福快樂的生活(賈福興/攝)
社區以“素質培訓常態化、技能培訓專業化、就業幫扶精準化”為主要措施,對搬遷群眾進行技能培訓,幫助他們穩定就業,將扶志與扶智相結合,激發搬遷群眾內生動力。在文化服務方面,安置點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采取線上、線下派單的方式,根據群眾意愿進行志愿者服務,與縣直機關部門、職校等單位進行合作,邀請愛心人士、志愿者老師、“五老”人員到社區開展興趣愛好指導課、心理咨詢、法制宣傳、健康講座、壩壩舞教學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豐富社區居民的業余生活。

移民群眾陳貴風和家人做出幸福的手勢 (王鴻/攝)
目前,社區安裝了監控攝像頭62個,天網監測點53個,實現了天網、雪亮工程的全覆蓋。設立了專門的警務室,每天由民警帶隊24小時值班值守,維護社區社會治安。社區以網格化服務管理為引領,將45棟樓劃分為13個大網格,45個小網格。大網格由社區干部包保,小網格由樓棟長包保,在樓棟建立群眾微信群,在大網格建立樓棟長微信群,進行微信實時聯系,定期開展座談的方式及時了解、化解矛盾糾紛。
此外還在社區居民中成立了一支28人的“健步走”巡邏隊,定時定崗定人踏步開展社區治安巡邏,全面倡導“社區是我家,社區治安靠大家”的主人翁意識。
通過廣泛征求居民意見,蟠龍社區共同探討出了接地氣的“社規民約二十條”,對不文明的生活習慣進行“約法三章”。在基層黨建方面,在安置點成立了社區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將黨支部建在社區實現了黨的工作全覆蓋。由國家干部任支部書記,定期組織安置點黨員集中學習,及時對黨員組織關系進行排查,排查登記和信息臺賬健全完備、更新及時。在矛盾糾紛調解中,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
遵義市堅持“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基本要求,率先在全省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提前完成225個安置點4.6萬戶19.7萬人搬遷入住。目前,全市實現移民就業4萬戶7.3萬人,辦理低保轉接2.9萬人、醫保18萬人、養老保險9萬人,搬遷安置適齡兒童全部入學。桐梓縣蟠龍社區、正安縣瑞濠社區、鳳岡縣鳳翔社區等安置點被列為全國或全省示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