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吊英
摘 要: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自助服務模式已經深入到公共圖書館借閱業務中,并充分體現在自身的優越特性,為廣大讀者朋友創造了極大的便利。與此同時,自助服務模式下的借閱服務業將人力資源不足以及讀者操作不當等多方面問題暴露出來,出現了很多圖書被人為損壞、錯架以及歸還不及時的現象,公共圖書館的借閱服務質量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因此,本文就公共圖書館自助服務模式下借閱服務質量提升作出探究,分析公共圖書館自主借閱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若干解決策略,以望能夠提升公共圖書館的借閱服務質量。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自助服務模式;借閱服務質量
前言
由現代智能服務催生的自助借閱服務儼然已經成為當下公共圖書館的必然發展趨勢[1]。開展圖書自助借閱服務能夠讓用戶根據自身的興趣自主進行圖書借閱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圖書館藏書的流通率以及利用率。但是由于這種用戶完全自主的服務模式也產生了很多問題,如圖書亂架、錯架、漏借以及損壞等多種問題,對公共圖書館借閱服務質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對當下公共圖書館自助借閱服務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提升公共圖書館借閱服務質量尤為必要。
一、當下公共圖書館自助借閱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一)讀者方面的問題
由于公共圖書館是面向社會大眾,讀者的文化水平以及新事物接受能力都有所不同,很多讀者在使用自助借還機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年輕讀者文化水平高,認知能力強,能夠很快地適應這種自助借閱模式,但是對于兒童或者是老年讀者來說,使用這種自助借還機對他們來說還有一定的困難,若沒有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及時幫助很容易出現漏借或者是錯借的現象發生。
(二)公共圖書館人力資源不足
館員編制不足是當下很多公共圖書館所存在的通病。目前在我國關于公共自助借閱服務相關業務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由于自助借閱服務是一種新型的圖書館服務模式,很多讀者都不太了解,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員去為讀者提供服務和幫助。因此,圖書館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不僅是為了給廣大讀者提供服務的同時來更能夠及時的將圖書館的藏書等文獻資料進行歸架整理。但是面對如此巨大的人力資源需求,公共圖書館對于工作人員的福利待遇卻相對一般,很多工作人員不堪大量的工作任務很容易產生厭倦心理,工作中缺乏積極性,工作質量不高。
二、提升公共圖書館自助模式下借閱服務質量的策略
(一)切實解決公共圖書館人力資源不足的現實問題
首先,要積極的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到公共圖書館的建設中,公共圖書館可以積極與社區、企業以及學校等機構進行合作,提供長期的實習生以及志愿者崗位[2]。通過及時并且專業的培訓,參與到閱讀推廣、書籍整理以及引導讀者的服務工作中,構建起讀者與工作人員之間良好的溝通橋梁,提升公共圖書館自助模式下借閱服務的質量。其次,要提升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公共圖書館應當意識到在當下這種信息化的社會背景之下,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將對公共圖書館的社會效益產生直接的影響,要積極通過各種方式來提升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可以積極組織員工進行外出學習以及專業培訓,提升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以及專業素養,才能夠實現公共圖書館自主借閱服務質量的提升。
(二)提升讀者借閱素養,提供個性化借閱服務
首先,要充分利用當下發達的大數據,實現讀者用戶的差異化服務,提升讀者的借閱素養[3]。要及時地收集不同讀者對圖書的不同需求,深入研究讀者的行為,實現個性化、針對化的服務。例如:在面對兒童讀者時,應當對其進行簡單的培訓,確保其能夠掌握基本的自助借環機的使用方式,發放簡單的操作卡片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對于文化水平較低或者是老年讀者,應當有志愿者或者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現場幫助;制定一些列借閱規章制度,張貼在公共圖書館公告欄以及發布在公共圖書館門戶網站中,確保每一位讀者都能夠了解公共圖書館的自助借閱規定。其次,還可以積極利用當下的互聯網以及物聯網技術,實現網上借閱預約,郵寄送達或者是上門領取的方式來為讀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借書服務,實現公共圖書館自助借閱服務的提升。
結語
公共圖書館是面向大眾,為大眾提供服務的重要機構,提升公共圖書館借閱服務質量,發揮出公共圖書館自身的價值意義重大。自助借閱服務是公共圖書館未來的發展趨勢,也是提升公共圖書館資源利用率的必要手段。因此,面對自助借閱服務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們應當站在客觀的角度去分析,積極地采取應對措施,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切實提升公共圖書館自助借閱的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 高紅梅,黃鶯.自助模式下如何提高讀者自助服務能力:以嘉定區圖書館24h自助圖書館為例[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6(13):110-112.
[2] 王玉萍.自助借還系統在高校圖書館中服務模式的探析[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5(8):88-89.
[3] 劉士偉.互聯網+背景下的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創新分析[J].才智,2017(16):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