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坤琳

我們都知道電子設備的弊端,可還是總能看到家長在一旁忙著,孩子拿著手機一個人玩得不亦樂乎。我在美國的時候,也經常看到家長在一起聊天,孩子在一邊拿著手機或者iPad,盯著小屏幕看。
有一次我在演講里講到電子設備的弊端后,就有家長來訴苦了。她說:“Dr·魏,你說的這些弊端我都知道,可是沒它實在不行啊。我跟孩子他爸都忙,回家都累得不行,就想趕緊休息一下,這個時候孩子黏上來,只有給他手機,我才能抽空休息一下。”
美國兒科學會在2016年修改了對兒童熒屏時間的指導意見,這個熒屏時間就是看手機、電腦和電視等各種電子屏幕的時間。他們把熒屏時間改得更寬松了,而且把兒童使用電子設備的最小年齡從2歲放寬到了1歲半。
那么,如果你家孩子過了1歲半,就可以放心地讓他玩手機了嗎?
我要很認真地警告你:當然不可以!首先,電子設備傷害孩子的視力,因為孩子的視覺系統還沒有發育完全,對顏色的處理雖然在1歲前就發育得差不多了,但他們追蹤物體、深度視覺等能力遠遠沒有成熟。如果這時候放縱孩子玩各種電子設備,對他們視覺的影響很大。
要知道,2歲的孩子是要通過各種感覺器官,比如聽覺、嗅覺、觸覺、視覺、味覺等來一步步感知這個世界的。電子設備只有一個平面,孩子跟屏幕的互動很有限。當孩子只能被動接受信息時,他們能“吸收”和“反饋”的東西都十分有限。當孩子的大腦接收到的刺激不夠時,也就不能充分發展,這就是我反復講的神經可塑性。
屏幕上的動畫片再好看,也不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陪孩子爬山、玩游戲、跳舞、打球,這才是促使孩子全面發展的最有效的方法。
你可能看到你家半歲的小寶寶對著視頻里的人手舞足蹈,還覺得蠻可愛,但你看到你家9個月的小寶寶敲打電子屏幕,試圖去抓一把里面的花,就會明白,孩子其實很難分清屏幕里跟現實情景的區別。說得專業點,孩子還沒發育好從虛擬世界到現實世界的遷移學習能力,虛擬世界的花只是抽象符號,現實世界的花才是具象的、可以觸摸的。
這種根據不同情景遷移知識的能力是一種重要的適應技能。孩童時期是孩子適應能力發展最快的時期,我說過孩子接納新事物和信息的能力要遠超成人。可是研究表明:通過電子屏幕來學習的孩子,沒有在現實中接受真人教學的孩子學得好。特別是對于3歲以下的小寶寶,他們學習新知識的時候,看視頻學習不如在現實中的學習效果好,這叫視頻缺陷效應。
有這樣一個實驗,讓一波2歲的孩子坐在實驗室里,剛好能看到實驗室窗外有一個成人“表演”在隔壁房間藏東西。另外一波2歲孩子也坐在相同環境下,不過這次不是看隔壁窗戶而是從一臺電視機里看人在屏幕上表演在隔壁房間藏東西。其實表演的內容是一模一樣的,隔壁房間也真的藏有東西,可是實驗結果顯示,通過電視屏幕看這個場景的孩子,相比親眼看到的孩子,更難在隔壁房間成功找到東西。
這是為什么呢?2歲以下的孩子通過跟他們信任的爸爸媽媽互動來發展他們的認知、語言、運動和社會性技能。因為他們不成熟的記憶力和注意力,使得他們沒辦法從傳統數字媒體中學習,也很難從這些二維屏幕里將知識轉移到三維的、現實的體驗中。
所以我建議3歲以下的孩子能少使用電子產品就盡量少使用,大一點的孩子每天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也不要超過1小時。電子屏幕后面對應的是一個虛擬環境,這個虛擬環境的刺激是有限的,是被特意設計成吸引人注意力的,而真實環境能提供給孩子更多、更豐富的刺激,特別是在和真人的互動中得到的刺激。我自己只有在特殊環境下,比如獨自帶著女兒長途飛行,而她又比較煩躁的時候,才會用iPad幫我渡過難關,平時我是會嚴格限制她用電子設備的。
但是,我也承認,電子設備光靠躲是躲不過去的。你肯定也有體會,孩子經常不停地要求玩手機、玩iPad。到底要怎么約束孩子使用電子設備呢?我在這里給三點建議:第一,限定時間;第二,限定場景;第三,提供替代方案。
第一,限定時間。這個很好理解,就是每次看屏幕的時間不準超過多少分鐘。這個時間限制因人而異,大原則是越短越好。比如我會嚴格限制女兒玩電子設備的時間,以前是5分鐘,5歲之后延長到10分鐘,但不能再多了。時間一到,我就會要求她休息,保護她的視力。這一點她也是知道的,而且這個規則已經在家里實行了很長時間,所以現在她已養成習慣,只要時間一到,就乖乖地放下電子設備去玩其他東西。
第二,限定場景。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很多情況下完全不允許使用電子產品。比如吃飯,我不允許孩子在吃飯的時候看手機。有時候我帶孩子出去跟朋友一起吃飯,大家在一起聊天,孩子覺得無聊,要纏大人了,很多人在這個時候就會拿出手機,把孩子打發到一邊去。我的做法是,給她準備一個小玩具或者涂鴉本,讓她玩一玩或者寫寫畫畫,但不給她手機玩。在餐桌上,大家既不許看電視,也不許看手機,就是一家人一邊吃飯,一邊輕松地聊聊天,互相說說今天的事情,這才是孩子應該有的家庭生活,也是她了解自己的家庭的好時候。
第三,提供替代方案。這是最難的一條,但也是最有用的一條。電子設備到底對孩子有多大危害?這個問題的關鍵,恐怕不是孩子幾歲開始看電子屏幕,而是家長在孩子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你在生活中有沒有給他提供其他更好的刺激?如果生活中有其他更好玩的事情,就算給他玩手機,他也不會沉溺于其中。相反,如果你平時不陪他玩,不帶他爬山、踢球、逛博物館,不培養他比較健康的愛好,那就算你禁止他看手機到小學畢業,到他上中學的時候,忽然接觸到電腦,你猜會怎樣?很有可能立刻產生網癮。
電子設備本身不是問題,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家長能否在生活中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加健康的環境。
Dr·魏的小叨叨
育兒先育己。父母是孩子最主要的模仿對象,如果孩子覺得你主要用手機來學習、工作,那么孩子也會認為手機應該用來學習、工作;如果孩子看到你主要用手機來刷朋友圈、玩游戲,你要注意了,這也會變成手機給孩子的印象。作為家長,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自我提升的過程。所以在孩子還不能自我控制前,家長一定要身體力行,一方面在孩子面前要少使用電子設備,比如,吃飯時不看手機,睡覺前看書、不看手機;另一方面,從根本上說,這也可以幫助你減少對電子設備的依賴。你能不能先做到呢?只要你能以身作則,那么要孩子遠離電子設備也就輕松得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