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在12月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全面做好“六穩”工作,即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這是彼此促進、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
就業乃民生之本。實踐表明,惟有進一步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方可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為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打下堅實基礎,
那么,如何做好“六穩”之首的穩就業工作?
首先,需要保持經濟增長處于合理區間,沒有經濟適度增長就不可能穩就業。其次,要完善就業優先政策落實機制,著力增強經濟發展創造就業的能力。要把是否有利于就業作為優先考慮的因素,以實現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再次,要持續關注重點群體的就業需求,圍繞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各類就業群體,推出更有針對性的就業服務和扶持政策。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穩就業關鍵還在穩企業。我們必須認識到,穩企業尤其是民企才是關鍵一環。企業不僅是社會財富的主要貢獻者,也是創造社會就業崗位的主力軍和生力軍。在我國的就業結構中,民營企業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其中占新增就業95%以上。
因此,各級政府要綜合運用財政、稅收等多種政策手段,滿足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新經濟業態發展的用人需求。要通過減稅降費、提供小額貸款擔保支持等手段,鼓勵受影響的企業慎裁員、少裁員,支持企業通過與職工集體協商,采取協商薪酬、內部轉崗、在崗培訓、勞務輸出等措施穩定就業。
不同企業,面臨的困難可能會不同。因此,要因企施策,精準實施。比如,針對民營企業降低用工成本的呼聲,就要加快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劃撥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延長階段性降低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實施期限,實現穩妥降低社保費率的目標;又如,對受貿易摩擦影響遇到暫時困難,但發展方向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企業,就要大力實施援企穩崗護航措施,鼓勵企業盡力穩定現有就業崗位,以化解“轉型中的煩惱”;對出現融資難的小微企業,則需要加大對其融資擔保的支持力度,提高其貸款的可獲得性,以解燃眉之急。
近期,各地各部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取得很大成效。但是,針對企業反映強烈的痛點堵點問題,仍需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使創新創造創業氛圍更加濃厚。
從深層次看,穩企業的關鍵點在于穩定企業家預期,增強企業家信心。穩企業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法治立國的需要。涉及民企生存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競爭中性,這要求政府部門要平等對待各類市場主體,消除對不同所有制企業設置的不合理限制。競爭中性原則提倡“所有制中立”,在土地、資金、貸款、招工及稅收優惠等方面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各級政府在面對各種所有制企業時應保持中立的立場,謹慎規范運用各種優惠政策,提高全社會資源分配的效率,維護市場化經濟的健康運行。
對于廣大企業家而言,要切實增強穩就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在穩就業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對政府而言,要將穩企業、保護企業家精神作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來抓,不能當成權宜之計,而是當作一項根本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