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麗娟,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應用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心理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社會心理學學會會長,上海市老年學會老年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心理學會應用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現代社會,心理壓力很常見。 面對壓力和煩心事,首先當然是要設法解決問題,但與此同時,還要學會與情緒相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壓力來臨,人往往需要調動身心潛能去解決問題,耗費很多心力。在這一過程中,必然會體驗到各種情緒,如緊張、焦慮、不開心、憤怒等等。正如人在寒冷中會發抖一樣,人在壓力中感受到的各種情緒也是一種正常的反應。由于緊張、焦慮、憤怒等是不好的心理體驗,屬于消極情緒,所以大家自然而然地都會排斥壓力。
壓力導致消極情緒是很正常的,意識到這一點有利于保持心態平和。 遇到任何事情都表現出積極情緒是不正常的,一個身心健康的人,應該能覺察自己的情緒并與之相處,即該生氣時生氣、該歡喜時歡喜、該悲傷時悲傷,并適當地表達這些情緒。所以,出現消極情緒沒關系,重要的是學會與之相處。過后,生活中的這一頁就應該翻過去,不要再糾結不放。其實,即便是積極情緒,我們也同樣要學會與之相處,因為處理不好積極情緒也會出問題,比如“范進中舉” 的故事。
當壓力來臨時,要注意控制好情緒反應的強度。不妨問問自己:如果做出那樣的情緒反應,可能導致哪些局面?如果造成那種局面,我有收拾殘局的能力嗎?事實上,不是每個人都能修煉到遇事都平心靜氣的地步,要理解自己的“局限性”,可以允許自己做出激烈的反應,但同時必須提醒自己要有收拾殘局的能力,否則就不要放縱情緒,以免帶來更嚴重的問題。
情緒強度控制好后,還要注意情緒持續的時間。如果不良情緒長期存在,對自己的傷害會很大。從這個角度講,人需要有些氣度。當然,如果長期有不良情緒存在,還要尋找專業的心理衛生工作者進行咨詢。
適當的情緒宣泄有利于心理健康。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看過的書籍和影視劇不同,遇到的人不同,情緒宣泄的方式也不同。但只要不影響他人,都是可以接受的。比如,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可以打打球,吃一頓美食,找朋友聊聊天,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甚至可以在無人之處大聲喊叫,等等。也可以試試“正念訓練”,即學會保持和樂喜悅的心情,遇到煩心事嘗試讓自己放下,去做點讓自己感覺有樂趣的事情。日復一日,就會養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