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清

萬鋼。攝影/本刊記者 董潔旭
萬鋼曾經兩次去中南海,給中共中央政治局講課。
2004年第一次去講課時,萬鋼的身份是同濟大學校長;9年后再去,他的身份變成了全國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科學技術部部長。
2005年加入中國致公黨、2007年當選主席的萬鋼,還是改革開放以后首位擔任部委“一把手”的非中共人士。對此,萬鋼曾說自己一邊在做國家的科技工作,一邊踐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
自上世紀90年代初結束在德國的留學生涯并成為德國奧迪汽車公司工程師開始,到2001年初接受時任科技部部長朱麗蘭的邀請回國主持新能源汽車的開發工作,再到成為國家領導人,雖然職務不斷在變,但萬鋼一直有一個不變的身份:科學家。1952年8月出生的他,也是新中國科技發展進程的直接參與者和重要見證人之一。
近日,萬鋼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專訪。
中國新聞周刊:你說過這樣一句話:機遇是稍縱即逝的,挑戰是不期而遇的。新中國70年的發展歷程里,在科技領域,有沒有哪幾次關鍵機遇顯得格外重要,也被很好地抓住了?
萬鋼:我們常說新中國成立時積貧積弱,但其實,積貧積弱的階段是從鴉片戰爭,也就是列強的堅船利炮打破中國國門時,或者說更早一些時候就開始了。這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世界科學技術在發展,但可以說機遇從沒有被抓住過。
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對科技工作高度重視,國家組建了中國自然科學工作者協會,并創立中國科學院,郭沫若先生擔任了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在那個時候,大家都普遍認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是緊密結合的。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中共中央就將科學與技術發展擺在明顯的位置,毛澤東主席明確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1956年,周恩來總理主持制定《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十二年科技規劃”),初步建立了國家科研體系,產生了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
“兩彈一星”的橫空出世,不僅意味著新中國科技體系、工業體系初步建設起來,更重要的是代表了新中國的國防體系站立起來了。“兩彈一星”是中國人民真正站立起來的象征。當然,中國也率先向世界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會對無核國家威脅或者使用核武器。
回顧“文革”前新中國科技發展的歷史,雖然我們是從積貧積弱階段艱難起步,但是國家對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特別是在國防安全方面。
從改革開放開始,中國走向了“富起來”階段。就科技發展而言,在撥亂反正的同時,提倡“科教先行”,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實際上,這個階段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就開始了。鄧小平同志復出以后,第一件事是恢復高考,第二件事就是強調科技振興,召集科學家開了一系列的會議。科技和教育是孿生姐妹,讓一大批人上大學,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科技的發展,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是并行的。我本人也就是在那個階段,考上了研究生。
經過近40年的努力奮斗,當前我國科技領域已經進入“領跑、并跑、跟跑”并存的階段,“領跑者”要敢為人先,勇闖“無人區”,“并跑者”要把握時機、彎道超車,“跟跑者”要差異化創新,另辟捷徑。
中國新聞周刊:是不是多數國家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在大發展前都要科教先行??
萬鋼:這是一個世界大勢,強國一定是科技強、教育強,才能實現持久的經濟強。“文革”后中國百廢待興,要想在短時期內追趕上去,就必須抓住機遇。改革開放初期,中央提出了科技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要求,一系列改革措施,都在推動這項工作。到上世紀90年代,黨中央又提出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戰略,更大力度地支持科技、教育的發展。
進入新世紀之后,黨中央國務院于2006年頒布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此后15年我國科技工作的指導方針是“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啟動實施了一批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如今,這項規劃已到了收官階段,社會的普遍反饋是,規劃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中發揮了舉旗定向、凝聚共識、驅動發展、保障安全等重要作用,預定的目標基本實現并取得顯著成效。科技部正在組織科學家總結評估,開展新的中長期規劃。
中共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工作,將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國家戰略,中國科技創新站在了新時代的新起點。在2016年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召。之后,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了“三步走”的戰略,將中長期規劃的要求又提升了一步。
從“十二年科技規劃”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體現了“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戰略定力,保證了中國科技能夠持續地走在發展道路上。在與國外同行和朋友交談時,無論其來自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他們常常贊賞的一點,就是中國能夠制定長遠的規劃,而且這個長遠規劃能夠有效落地,形成了全社會共同努力的氛圍,萬眾一心地達到目標。這就是中國的制度優勢所在,也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科技創新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中國新聞周刊:有沒有一些錯過的機遇,是你覺得特別可惜的?
萬鋼:當然也有教訓,“文化大革命”就是一個慘痛的歷史教訓。十年動亂對中國影響很大,特別是在科技發展方面造成了一個斷層。如今非常重要的兩個科技領域——集成電路和生命科學,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開始研究了,但后來都沒能抓住機遇。“文革”十年所導致的斷層,首先表現為科學和產業技術發展上的斷層,其次是人才培養上的斷層。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努力地跟蹤世界科技前進的步伐,但是由于基礎薄弱、前面出現的斷層,我們必須付出長期的努力,才能實現追趕和超越。經過近40年的努力奮斗,當前我國科技領域已經進入“領跑、并跑、跟跑”并存的階段,“領跑者”要敢為人先,勇闖“無人區”,“并跑者”要把握時機、彎道超車,“跟跑者”要差異化創新,另辟捷徑。總之,我們要發揮制度優勢,凝聚共識,形成最大合力,才能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
同時,我們也要積極地開展國際合作,特別是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攜手發展。前一陣,彭博社來采訪我,我告訴他們,我們要堅持科技和經濟的全球化,鼓勵企業堅持科技創新和開放合作。科技創新是服務全人類的,誰也不能因為一個企業的創新領先去懲罰它。
中國新聞周刊:2004年,你第一次到中南海給中央政治局講課,當時的題目是“面向2020年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現在很快就到2020年了,回望過去,會有些特別的感想嗎??
萬鋼:能夠兩次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講解是我一生的榮譽。2003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組織了上千名專家,研究制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我是參與者之一。2004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題是“面向2020年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我和孫鴻烈院士共同講解,報告我們對國際國內科技發展的形勢與分析,對于科技規劃的想法和建議。記得當時提出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超前部署、服務發展、國際合作”建議,得到了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為凝聚共識作出了貢獻。
2013年9月的講解人實際上是眾多科技人員。當時,參加會議的中央和各部委領導來到北京中關村科技成果展示館,各位領導饒有興趣地聽取科技人員和企業家用實物講解了他們的科研成果和發展前景。我主要報告了中長期規劃實施以來,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取得的進展、當前國際科技形勢與改革創新的進展與建議。習近平總書記作了重要講話,對下一步工作進行了戰略部署。
中國新聞周刊:2004年在中南海講課,“自主創新”是你提到的五個概念之一。9年后,你2013年再次給中央政治局講課,主題則變成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意味著中央更加強調創新的作用了嗎?
萬鋼:將“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指導方針,是著眼于當時世界范圍內科技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形勢的,是一個整體發展的戰略,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和成就。特別是中共十八大制定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了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推動體制機制創新的要求。《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提出雙輪驅動,就是要實現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相結合。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所說的“科技先行”,關注的是成果的產出。但要使科技創新成為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伴隨著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我們要遵循科技發展的規律,持續穩定地支持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深入持久地攻克關鍵技術,堅定不移地聚集、培育和壯大科技人才隊伍,精心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這一切,都需要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創新體制機制來保障。
從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到產業發展,往往要經過十年以至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我國科技發展基礎薄弱,在產業生態不完備的情況下,進入市場,實現產業化十分困難,但是再困難也要堅持,哪怕先做“備胎”,也要抓住機會,才能實現創新能力的提升,這也需要體制機制的保障。
從科技發展的歷史和近年來的實踐來看,只有不斷地提升自主創新的能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才能使我國的科技創新支撐經濟社會更好更快地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實現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更高水平的開放合作,才能和各國一起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能源變革、環境保護、減貧脫貧等各方面的共同挑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新聞周刊:從實踐的角度看,要讓自主創新和開放合作持續保持同步,或者說是持續處于相匹配的狀態,難度在哪里?
萬鋼:本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各國的聯系,也重塑了創新的形態,開放與創新成為全球化時代的鮮明特征。當前,科技和經濟全球化的態勢日益凸顯,表現為科學知識廣泛傳播與普及、科技人才自由流動、技術有規則轉移和擴散、產業合理分工、市場開放準入,推動著全球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重構,提高了全球資源配置的效益與效率。
然而,當今世界的發展中存在著逆全球化的隱患:科學研究的逆全球化阻止了知識的流動,技術創新的逆全球化阻斷了技術的轉移和擴散,經濟的逆全球化使全球資源供應鏈斷裂,給各國的產業造成了無數的短板缺項,導致了資源的低效與浪費。

行走在月背的玉兔二號巡視器。中國探索和實踐了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協同創新機制,在載人航天、嫦娥探月、大數據、云計算等國家急需和戰略必爭的領域中取得了顯著成就。圖/ 國家航天局
縱觀歷史,人類科技進步的過程是自主創新和開放合作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過程。面向未來,科技創新發展必須要率先實現高水平開放合作,在此過程中也要不斷地提升自主創新的能力。不僅要把世界先進技術“引進來”,也要使我國自主創新的先進技術“走出去”,在競爭合作中提高發展的質量。因此,我們要在更高起點上推動世界各國努力構建互利共贏的伙伴關系,全面提升科技發展水平和治理能力,共享創新發展的成果,應對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共同挑戰,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推動全球范圍平衡與可持續發展。
中國新聞周刊:約9年前,你曾在接受采訪時說過,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企業的創新水平比較低。這個差距現在是被拉大還是逐漸縮小?
萬鋼:整體上看,我們的企業創新水平確實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我國探索和實踐了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協同創新機制,在載人航天、北斗導航、嫦娥探月、深海探測、移動通信、資源勘探、超級計算、大數據、云計算、新材料、數控機床、大飛機、高鐵和新能源汽車、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國家急需和戰略必爭的領域中取得了顯著成就,成功地實現了“后發先至”,向引領型發展目標邁進。
從科技投入的角度看,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為19657億元,企業占比75%以上。2018年,在全球研發投入經費最高的2500家企業中,中國有438家,上榜數量居全球第二,中國企業在前100名中占11家。在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中國上榜企業129家,位列第一,而且有些企業的排名很靠前。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與世界強國相比,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之所以還沒有達到占GDP總量2.5%的水平,這其中有體制機制的原因,也有許多產業自身發展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一些亟須調整的產業上,特別是滿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求,抓住發展機遇繼續前進。我以為,雖然總體來說差距在逐漸縮小,但水平參差不齊,基礎不夠牢固,還有不少短板缺項,“三跑并存”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需要我們不斷努力奮斗。
現在大的趨勢和環境也在發生變化。我們建設科技強國、提高創新能力和推動國際高水平開放合作,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科技強國,必然是開放合作,而且是高水平的開放合作。我們在強調自主創新和開放合作的同時,要特別注意避免閉鎖的思維,必須要參與競爭,而真正的競爭應該是開放式的競爭。
(實習生魏雨虹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