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濤

《帝國之裘》
作者:[美]謝健
譯者:關康
出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7月
定價:68元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曾經在清朝統治階層中流行的幾種重要奢侈消費品數量驟減,質量下跌。這幾樣物品分別是毛皮、東珠(珍珠)、口蘑,均出產自大清的邊疆:滿洲和蒙古。面對這種情況,清朝皇帝三令五申,加強對邊疆地區物產的管理,設置關卡禁區,禁采禁獵。
這樣的舉措和當下的“退耕還林還草、禁漁期”等環保政策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能用當下的環保思維去理解清朝統治者對于邊疆環境問題的治理嗎?美國清史研究新銳謝健教授查閱大量滿文檔案,運用環境史、邊疆史等多學科思維寫就的《帝國之裘》,給了我們關于這一問題新穎獨到的解答。
18、19世紀清代經濟和人口急劇膨脹,“僅僅從1700年~1850年的150年間,人口幾乎達到原來的三倍”。長期的和平、繁榮的經濟、海外高產糧食作物馬鈴薯等的推廣普及,都為這一時期人口的增長提供了有利條件。人口的迅速增加導致了極大的環境壓力,野生的物產更是在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面前快速萎縮。
例如,19世紀地方官上貢的毛皮并不是按慣例從上貢獵戶處收繳而來,而是“花費了1500兩白銀購買了750張毛皮以滿足進貢定額”。最受歡迎的貂皮到19世紀基本從清帝國控制下的蒙古、滿洲地區和庫頁島消失了。
另外一個物產——口蘑引發的熱潮也可以看出當時緊張的人地關系。口蘑本是生長在蒙古草原上的珍稀菌類,19世紀20年代,市場的需求引發了采菇熱潮。成百上千的漢人非法越境參與夏收,采菇者和蒙古人發生了沖突。史料記載,這些采菇者大多是乞丐、流民,而越界采菇的主要原因是生計所迫,常規營生無法維持生活。
面對這樣的情況,當局下令“采菇、伐木、占據蒙古地方著永遠嚴禁”。也就是說,采菇在法律上已經入刑。有意思的是,地方官上書皇帝禁采的理由是:“若漢人窮民漸占蒙古草原,毀蒙古風俗,實與圣主體恤蒙古奴仆之仁不符。”清統治者認為蒙古人“賦性淳樸”,一旦卷入混亂的市場和貿易中,容易陷于“墮落”之中,而維持蒙古的秩序、生活方式不變,是國運攸關的。
這樣的政策和清統治者封禁滿洲的邏輯一致,因為滿蒙聯姻等特殊歷史關系使統治者認為“保持蒙古特權是清朝統治的基石”。而針對西南地區,清政府就積極推行“改土歸流”的漢化政策,而不會擔心他們失去原始淳樸的生活方式。這種針對不同地區的差異化政策,反映了當時清帝國內部不同族群的等級差異和復雜現實。
就毛皮問題而言,作者的視野越出了清帝國的范疇。大清發源自滿洲,毛皮是滿洲的重要物產,穿戴毛皮最開始是帶有族群政治意味的行為。1780年來到中國的朝鮮作家樸趾源吃驚地發現,很多中國人“像野蠻人一樣”身穿毛皮。18世紀中后期,滿洲的毛皮供應開始出現問題,數量減少,質量下滑。作者認為這不僅僅是清朝的問題,而是全球同步的問題。當時兩個重要的毛皮貿易港口是廣州和恰克圖,前者是重要的毛皮進口地,后者是北方邊境重要的毛皮出口地。近乎同樣的時間段,兩地進出口的毛皮都在急劇減少。但清政府卻認為是進貢者的非法貿易導致毛皮短缺,于是增設商品檢查站,登記毛皮種類和數量。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對野生動物的過度捕獵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壞。
面對這些邊疆環境問題,清政府公文中多次出現了“肅清、凈化”等字眼,這其實已經涉及了很深刻的環境史議題——究竟什么是“自然”?清政府在這些邊疆地區設置皇家圍場、圣山等保護區,“不得驚擾動物、污染森林”,這樣強度的保護措施才使得清末英探險家埃文·詹姆斯發出滿洲地區“完全沒有被開發”的驚嘆。但是這種人造荒野在作者看來不過是“帝國的一件工藝品”而已。
這種對“凈土、家園”的想象在很多國家和文化中都存在。這些“純樸的意象”被認為是民族文化發軔的力量和源泉,一旦極端化,就可能走上民族狂熱的不歸路。納粹德國時期弘揚的“日耳曼傳統”就是最典型的例證。
而且事實上,邊疆也不可能是一片“荒野和凈土”。環境問題一直存在,貧窮的蒙古人也會因為采賣口蘑的高額收益與漢人合作。邊疆因其獨特的位置和環境,容易“被發現、被開發、被自然、被凈化”。這種種“被”里,既包含著中心對邊緣的想象,也包含著文明對荒野的想象。討論邊疆問題時,如果不轉變刻板僵化的思維和視角,對我們真正理解彼此沒有任何裨益。

《無淚而泣》
作者:[以色列]吉迪恩·格雷夫
譯者:曾記
出版:廣東人民出版社·萬有引力
出版時間:2019年12月
定價:69元
本書首次披露了“二戰”納粹滅絕營中最為特殊的一批受害者的生活和內心世界。“特別工作隊”是在納粹實施種族滅絕的集中營中被挑選出來、被迫在毒氣室和焚尸爐旁工作的猶太奴工。作者通過多年的資料采集和訪談,重構了他們的生存狀態、所承受的人性煎熬和巨大痛苦。

《帝國的暮光》
作者:[美]魯大維
譯者:李梅花
出版:社科文獻出版社·甲骨文
出版時間:2019年11月
定價:72元
本書介紹了東亞大陸上的勢力版圖,如東部的高麗王朝,中南部的南宋、金、西夏、大理國的聯動,特別是蒙古大軍如颶風般橫掃東亞之后,揮師東進朝鮮半島的精彩歷史。作者重構了14世紀國際秩序中開京、遼東和大都之間錯綜復雜的政治關系。

《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
作者:[英]伊莉莎白·皮薩尼
譯者:譚家瑜
出版: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9年10月
定價:86元
印度尼西亞是一個有著無與倫比的文化多樣性與異質性的國家。由于長年遭受殖民剝削,加上其地理環境所導致的民族和文化的“破碎”,其現代化的道路非常曲折。作者通曉印尼語、法語等多國語言,從印尼的各個側面深入觀察和理解它,并剖析了印尼的近代史。

《獨霸中東》
作者:[以色列]雅科夫·卡茨 阿米爾·鮑伯特
譯者:王戎
出版: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11月
定價:69元
從無人機到衛星,從導彈防御系統到網絡戰,以色列在將新技術應用于現代戰場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本書為我們展示了它是如何長期身處戰爭環境而不斷適應戰爭形式的變化,并成為21世紀的新型強國的。當然,以色列的“強”并不在體量,而在創新和效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