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萍 徐秀

人體由60多種元素組成,根據每種元素在體內的含量不同,分為常量元素與微量元素。占人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碳、氫、氧、氮、磷、硫、鈣、鎂、鈉、鉀等,稱為常量元素,其對人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鈣和磷元素占人體體重的近6%,它們以羥基磷灰石的形式存在體內,是骨骼的主要成分。與常量元素相對應的,占人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下的元素,稱為微量元素。別看微量元素“不起眼”,卻發揮著重要的生理作用。
下表列舉了幾種重要微量元素的正常血清值、生理功能、每日推薦攝入量,以及缺乏或過量對健康的影響。

微量元素缺乏和營養不良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營養不良多由長期能量(從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中獲得)或單純蛋白質攝入不足而造成。若家長們發現孩子不長肉又不長個兒,則須警惕營養不良的可能,盡早帶孩子至醫院診治。一些中、重度營養不良的孩子大多伴有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尤其以維生素A、B族維生素、鐵和鋅缺乏為多。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生長發育正常的孩子也可因飲食結構不合理、挑食和偏食等原因,發生微量元素缺乏,俗稱“隱性饑餓”。此外,家有“小胖墩”的家長切不可將“胖”與“微量元素充足”畫上等號。恰恰相反,這部分孩子可能因從飲食中攝入了大量脂肪和精制碳水化合物,雖然“能量密度”充足,但“營養素密度”卻處于較低水平,常是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缺乏的“重災區”。
人們常說的“微量元素檢測”一般包含鋅、鐵、銅、鉛、鎘等元素,以及另一種頗受家長關注的常量元素——鈣。臨床工作中,我們不建議將微量元素檢測作為兒童體檢的普查項目,尤其是6月齡以下的嬰兒更無檢查必要。定期健康體檢(如身高、體重和頭圍等長期監測)、按時預防接種、表現正常(如能吃、能喝、能睡等)的孩子,無須進行微量元素檢測。
若孩子存在以下幾種情況,可根據其臨床表現,針對性地進行微量元素檢測:① 營養不良、貧血、生長發育遲緩、慢性腹瀉、對多種食物過敏;② 嚴重挑食、偏食;③超重、肥胖;④ 多動、注意力不集中;⑤ 免疫功能紊亂,反復發生呼吸道感染;⑥ 發生某些皮膚疾病,常規藥物治療無效或效果不佳。比如,罕見的遺傳性鋅缺乏癥常表現為以肢端性皮炎、脫發、腹瀉為主的三聯征,微量元素檢測可及時發現患兒的血清鋅含量低下,而補鋅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
微量元素檢測方式可謂五花八門,簡單易操作的“夾手指”“剪頭發”“采手指末梢血”等方法均不科學,無任何參考價值。不少家長會問:“采集靜脈血做微量元素檢測一定是最準確的吧?”事實也并非如此。因為人體的微量元素不只存在于血清中,更多的在細胞與組織中,而憑借現有的檢測手段,難以精確地測得孩子體內的微量元素值。目前,測靜脈血依然是知曉微量元素缺乏與否的最佳途徑。需要提醒的是,微量元素檢測須在正規醫療機構進行,切忌不加分辨地盲目檢測。
確診存在微量元素缺乏的孩子,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相應補充。輕微或亞臨床微量元素缺乏的患兒可采取食補方法。比如:缺鐵的孩子應多食動物肝臟、瘦豬肉和牛肉等紅肉食品,植物類如黑木耳、黃花菜中的鐵也較多,但人體對植物鐵的吸收利用率不如紅肉食品;缺鋅的孩子可多食魚、牡蠣、動物肝腎、堅果等;缺鈣的孩子應增加奶類、豆制品的攝入,同時注意補充魚肝油(維生素A和維生素D)、適當曬太陽,以促進人體對鈣的吸收和利用。需要注意的是,食補法最為安全可靠,但效果相對較慢,微量元素缺乏嚴重者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規范化的藥物治療。
專家忠告:對于孩子是否要做微量元素檢測這一問題,家長需理性看待,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無原則地亂查。日常生活中,孩子若能做到平衡膳食、合理營養,便能較好地預防各種營養素的缺乏。如今,市面上各類維生素、鈣、鐵、鋅等營養補充劑品種繁多、魚目混珠,服用安全性堪憂。家長若對孩子的健康狀況存有疑問,在給孩子買微量營養素補充劑前,不妨先聽聽專業醫生的意見。

徐 秀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兒童保健學組委員,上海醫學會兒科分會發育行為學組副組長,中國營養學會婦幼營養分會委員。擅長兒童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早期發展及學習困難、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營養與發育行為問題的診斷和治療。特需門診:周一上午專家門診:周四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