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實例:張老師是位優秀的美術老師,前幾年的每個周末,他總是奔波于各大兒童美術培訓班講課,深受歡迎。然而,今年春節后,家人發現他變得特別愛睡覺,整天好像瞌睡蟲附身一樣,無精打采,呵欠連天。一開始,家人以為他這樣是喝酒導致的,就沒有多想。不料,兩個月前的一天早上,張老師睡著后,家人竟然叫不醒他了,于是急忙將他送到醫院。一檢查才知道,張老師因飲酒過度導致肝病,已經發展到肝硬化、肝性腦病的地步,所謂的“嗜睡”,其實是肝性腦病的信號和表現。
肝性腦病,通俗來說就是大腦氨中毒。肝臟好似人體內的一座超級化工廠,擔負著脂肪、蛋白質、糖等營養物質的代謝和解毒功能。氨是一種對人體有毒性的物質,分子量小,能夠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當我們進食蛋白質類食物后,蛋白質先在小腸內轉化為氨基酸,再通過腸道被吸收入血,進入肝臟,經過復雜的轉化,有用的部分被合成為白蛋白,而氨等有毒廢物則經過和二氧化碳等的結合,生成尿素。大部分尿素通過尿液和汗液被排出體外,其中約有15%的尿素會通過腸黏膜重新進入腸道,被還原為氨和二氧化碳。這部分氨占據腸道中氨總量的90%,剩余的氨來源于食物,由腸道中的細菌分解所產生。當腸道內酸堿值達到一定條件時,這些氨又會通過腸道被吸收進入血液,重新進入肝臟,這就是血氨的主要來源,這一過程稱為“腸肝循環”。

當患者發生肝硬化,肝功能進入失代償期時,肝臟的代謝與解毒作用均受到嚴重影響,氨基酸分解后產生的氨不能被完全合成為尿素,而直接進入血液,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進而影響大腦的正常功能。發生肝性腦病,輕者對時間、空間概念不清,對人物概念模糊,吐字不清,顛三倒四,書寫困難,計算、計數能力下降,數字連接錯誤,頭昏頭暈,昏昏欲睡,甚至出現胡言亂語的表現;重者昏迷不醒,甚至導致死亡。
除肝硬化會引起肝性腦病外,重癥病毒性肝炎、重癥中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病、妊娠期急性脂肪肝、門-體靜脈分流術后、原發性肝癌及其他彌漫性肝病的終末期也會發生肝性腦病,但以肝硬化最為多見,約占70%。張老師就是因為經常大量飲酒,發生了肝硬化,進一步引起了肝性腦病。
大多數輕中度慢性肝病患者的常見癥狀為疲勞、乏力、食欲減退、脅肋隱痛、惡心、厭油、皮膚瘙癢等,一般不會出現嗜睡的狀況。但若突然出現疲勞乏力、昏昏欲睡、神志不清等癥狀時,須警惕肝性腦病。最直接的診斷方法是檢查“血氨”。由于氨非常容易揮發,故抽血后應立即進行檢查,一般各大醫院均在急診化驗室檢測血氨。
誘發肝性腦病的因素很多,如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質飲食、大量排鉀利尿、放腹水、使用鎮靜安眠藥或麻醉藥、便秘、尿毒癥、感染、手術創傷等。其中,高蛋白質飲食是重要因素之一。不少患者吃飯前還“談笑風生”,一個肉圓下肚就很快昏迷。因此,已經確診為肝性腦病的患者,一定要注意避免食用雞蛋、肉類、魚等動物蛋白質,可以用豆腐、百葉、豆漿等植物蛋白質代替。牛奶雖也是動物蛋白質,但對血氨的影響相對較小,可以少量食用。如果血漿中白蛋白太低,只有補充人血白蛋白,或者長期服用黃芪、人參、當歸等健脾益氣養血藥物。
蔬菜、水果中富含維生素C,能夠加快肝臟修復,患者可以適當多食。進餐時,患者要注意細嚼慢咽,以防消化道出血。飲食要清潔,以免引起腸道菌群紊亂。需要使用氨基酸補充營養的患者,千萬要注意應使用支鏈氨基酸,不能使用芳香氨基酸,否則反而會誘發肝性腦病。
肝性腦病目前沒有根治方法,但通過使用門冬氨酸、鳥氨酸、乳果糖、腸道益生菌等藥物治療,可以迅速扭轉眩暈、昏睡、昏迷癥狀,關鍵是要早發現和早治療。
肝性腦病屬于中醫學“眩暈”“昏迷”“嗜睡”等范疇,一般多從“痰濁上擾”方面治療,以使用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為主。肢體震顫明顯、舌質光紅少苔,則可從“陰虛風動”方面,用“鎮肝熄風湯”治療。還有不少患者表現為“腎陽不足,肝陽不爭”,表現為形寒怕冷、容易腹瀉、舌質淡白、脈沉細等,可運用真武湯和麻黃連軺赤小豆湯進行治療,均有較好療效。
上文中的張老師經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后,醫生判斷其屬于典型的腎陽虧虛。經過一段時間中藥調理,加上徹底戒酒后,張老師又精神抖擻地上課去了。

陳四清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病案學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蘇省中醫院感染科主任中醫師、院級名醫,孟河醫派(馬家)第五代傳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專家,全國首批百名中醫藥科普專家。擅長肝膽消化病、腫瘤、腹瀉、內科雜病等的診治。專家門診:周一上午,周二下午,周四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