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望
在時代不斷發展、世界日新月異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不斷地提升自己,來獲取更好的生活質量,更高的生活效率。但在讓生活更加充實的同時,當一個人的生活被安排得滿滿當當,該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也逐漸成為當下年輕人的重要課題。

大學生活被學習和學生工作擠得滿滿當當,常常讓廣播電視學專業的王軍利覺得自己是在“與時間賽跑”。
“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鬧鐘,而是數不清的會話消息。”攝像機固定機位拍視頻時,不忘打開電腦改稿子;吃午飯時,順便打開視頻App看綜藝;洗澡時,聽聽相聲……王軍利一直在努力實現生活效率最大化。
近日,高校傳媒聯盟向全國1021名大學生發起問卷調查,80.8%的受訪者表示“有過事情被安排得滿滿當當,恨不得一天當作兩天用”的經歷。
為不誤多件事選擇“倍速生活”
早在大二開學時,王軍利就已經過上了“倍速生活”。作為班級團支書的他,同時還要參與學校青通社選題策劃。因為學生工作太忙,王軍利身邊時刻帶著一本1.5厘米厚的本子,有什么事和處理問題的靈感就馬上記下來,偶爾想到一些新穎的工作內容和形式,就先在本子上打草稿,再找空閑時間具體立項策劃。
壓縮睡眠時間是王軍利實現“倍速生活”的常用方式,床邊的小臺燈和電腦,和他一起在深夜里見證了優質視頻的誕生。學校110周年校慶期間,他曾一度忙到凌晨3點。
“每個人都會選擇一條成長的路,自己走好自己的路就好。”選擇快節奏的生活其實是王軍利的本意,他不愿在慢節奏中消磨意志。
高校傳媒聯盟調查發現,49.36%的調查對象看電視劇等視頻會倍速播放,81.39%則會邊吃飯邊做別的事,34.97%有過邊洗澡邊玩手機的經歷。但“倍速生活”在人們身上的表現,遠遠不止這些。
很早就把南京農業大學作為考研目標的江西女孩王詩涵,也在今年的6月深切地體會到了“倍速生活”的狀態。根據她的描述,在與時間爭分奪秒的過程中,不僅刷牙的時候要聽晨讀英語,就連上廁所,也要拿著小本子背幾個單詞。
一邊是清晰的、必須嚴格執行的考研規劃,一邊是急需交接的學生工作,王詩涵常常“恨不得把一天的時間掰成兩半用”。
“其實考研初期的安排不算緊張,但6月是學生組織換屆季,一些部門工作和學習時間沖突,我就只能在每天碎片化的時間里完成當日的學習任務,或是在深夜‘加班。”
與此同時,擅長芭蕾的王詩涵還被老師邀請參加學校“招生視頻”拍攝工作,負責一段鏡頭。盡管時間很短,但從服裝準備,動作設計,到一次又一次排練,王詩涵花費了近一個禮拜的時間。因此,上午和晚上“駐扎”考研教室,下午就在辦公室和舞房來回奔波,成了她的常態。
不只是她自己,在王詩涵眼里,身邊的大多數同學都在“倍速生活”。做好準備迎接未來生活節奏會更快的她表示,很羨慕電視劇里那種效率很高、看起來很酷的職場生活。
“一倍速”承載不了更豐富的生活
徐永亮在“倍速生活”中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適應方式。初入職場時,多方面的約束和領導下達的各種截止日期的要求,讓他感覺職場的忙碌和校園的緊張有著很大的不同。
“比如說一些項目合作和工作對接,都是接踵而至的,又很復雜。”這讓他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應對。對此,剛踏入職場的徐永亮笑稱,自己目前的狀態大概是“劍尚未配好,出門已是江湖”。
為了充分利用時間,徐永亮有著自己獨特的一套生活方式。走路時,他會打開專門下載的聽書App,用聽的方式了解時事新聞,以及學習有關自己研究的領域的知識和行業動態;吃飯時,他會梳理一些事項的推進方法、提醒自己相關的注意點;晚上洗澡時,他會像“電影回放”那樣,復盤一整天的學習和工作,反思做得不好的地方。
福建一所高校的大三學生高永芳,是一個“多重身份”的大忙人,過著名副其實的“倍速生活”。
她讀大二時,作為班里的團支書,需要完成一份上萬字的立項總結報告。這份報告不僅對文字質量有要求,封面設計、排版風格也需要仔細考慮。除此之外,她還要和班長一起處理班級里零散瑣碎的工作。每天踩著門禁時間回宿舍的她,在室友都已響起平穩的鼾聲時,還要在幽微的燈光下處理工作。
“連續忙一兩個星期后,我就會給自己留出一個晚上的時間放松,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過,高永芳似乎沒有讀一本厚書的完整時間,她評價自己“越來越浮躁了”。但是提及“倍速生活”,高永芳很有成就感。“快節奏生活很好,但必須是在我的掌控范圍內,我不喜歡被外力強制改變的忙亂。”
“猴急一代”如何在生活中尋求平衡
從個人角度來說,追求生活效率最大化這無可非議。中國的城鎮化率從2008年的46.99%上升至去年的59.58%,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一項項為了提高我們工作效率的發明應運而生:手機支付、遍布全國的外賣系統、送貨系統等等,這些快速城市化所帶來的饋贈又反過來加速了我們的生活節奏——這正是當今時代的迷人之處,但其中也存在著種種問題。
我們活得更加舒適,獲得一切服務的等待時間都在急劇縮短,與此同時,作為社會的生產者,我們提供服務的支出時間也必須跟上。這個道理是不言白明的:動動手指,外賣即刻上門:提前在軟件中預約好,修手機修電腦也可以上門,那么同樣,你的老板是不是也會希望動動手指,你就可以隨時回復他的信息,完成他的需求呢?
二倍速看完一部又一部電影,速讀一本100頁以下的書籍,不太動腦子的事情,轉瞬即忘……這一切都在昭示著我們當前“猴急”的社會狀態,我們接受著便捷快速的服務,也就需要付出同樣的代價。這樣做的后果,可能就會帶來對人文精神的更低考量。對普通人而言,把生活盡量安排得充實有序,把時間消耗在有營養的學習內容上,比起混沌度日、無所事事,總算是有所追求、有所收獲。但在一門心思往前沖之余,偶爾停下來,思考一下人生的方向、做事情的意義,把握好生活的平衡與節奏,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倍速生活”盡管帶來效率,卻也不是無可挑剔。因為有時推著你往前沖的,并不是明確的生活目標和詳盡的規劃,而是那種“跟上時代”“不落伍”的焦慮。日常生活的安排與人的自我實現、人生大目標之間,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清晰的路線圖。比如很多人的“忙碌”源于網絡時代信息爆炸帶來的交流焦慮。網上不僅話題,連用語都是各領風騷三五天,你想要跟上討論的節奏,不被同事親友的聊天話題所拋棄,就要不停觀看大量網劇、每天瀏覽大量信息。但是在此,我們不禁反思:這些碎片化的信息,真的是我們所需要的嗎?倍速生活帶給我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未必會有這種焦慮帶給我們的困擾大。
在一個尊重多元選擇的社會里,“快”固然值得激賞,“慢”也有別樣的風光。有些同學選擇“倍速生活”,是因為羨慕電視劇里那種效率很高、看起來很酷的白領職場生活。可除此之外,你要知道,也有人選擇一輩子只做好一件事,鉆研如何養好花、如何做好菜,如同跑馬拉松一般,慢慢接近自己的目標,這樣的人生同樣精彩。而無論是“猴急”的生活還是“龜速”的生活,都是只有在自己的內省中才能找到意義。(文中人名皆為化名)
(編輯 遐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