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素
明式家具一直被譽為我國古代家具史上的高峰,是中國家具民族形式的杰出代表。因其具有高超的制作工藝和簡潔典雅的藝術魅力,明式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獨樹一幟,自成體系,具有顯赫的地位。
明式家具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指我國明代至清代早期(約當公元15~17世紀)所生產的,以黃花梨、紫檀、鐵力木、烏木、紅木、楸木、楠木等為主要用材的優質硬木家具,尤其是從明代嘉靖、萬歷到清代康熙、雍正(公元1522~1735年)這200多年間的制品,不論從數量來看,還是從藝術價值來看,稱之為傳統家具的典范之作是當之無愧的,這類家具由于制作年代主要在明代,故稱“明式”;廣義上是指具有明式風格的家具,可以是制于明代的家具,也可以是近現代制品。
明式家具是在宋代、元代家具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并在工藝、造型、材料、結構上都有重大突破。
選料考究,追求美材
明式家具在選材時追求耐久、稀有、純粹、天然美,用于制作硬木家具的著名木材有黃花梨、鐵力木、雞翅木、烏木、紫檀。凡紋理清晰、美觀的“美材”,總是被放在家具的顯著部位,并常呈對稱狀。
產于海南的黃花梨經燙蠟之后是暗橙黃色,顯得光潤又高檔,它的加工性能良好,不論開多大的榫,都不裂,不易變形,顏色也符合明代的審美要求,且散發陣陣幽香,有著濃濃的書卷氣,符合文人雅士所追求的安詳、舒適的感覺。因此黃花梨是明代家具的首選用材,它最適合做書齋家具。


鐵力木產在廣東、廣西,它剛做出來時是棕紅色,燙蠟后的顏色是黑色。它的強度相當大,使家具在一年四季的變動中都不卷翹。它的紋理特別粗糙,不適合做精雕細琢的紋飾,只適合粗放的大線條雕刻,給人蒼古之感,因此經常被古人用于廟堂之器的制作,比如祠堂前的拱案、香幾、條案。

雞翅木,是一種特別珍貴的木材,經過打磨拋光之后很像鐵力木,但是它沒有棕眼。它既有鐵力木行云流水的紋理,又有非常細膩、光澤的表面,適于做精致典雅的家具,極具裝飾效果。

烏木又稱陰沉木,是楠木、紅椿、麻柳、鐵力木等樹木因自然災害埋入淤泥中,在缺氧、高壓狀態下,經長達成千上萬年的碳化過程形成的。烏木本質堅硬,多呈褐黑色、黑紅色、黃金色、黃褐色等。其切面光滑,木紋細膩,打磨得法可達到鏡面光亮的效果,其永不褪色、不腐朽、不生蟲,是制作仿古家具的理想之材。

紫檀主要產于中國臺灣、廣東和云南(南部)。紫檀木材堅硬致密,心材紅色,適于雕刻各種精美的花紋,紋理纖細浮動,變化無窮,尤其是它的色調深沉,顯得穩重大方而美觀,故被視為木中極品,有“一寸紫檀一寸金”的說法。
榫卯結構,工藝巧美
明式家具的結構源于建筑學的梁架結構,橫者為梁,豎者為架,結構嚴謹,用材合理,各部件間采用榫卯連接,膠粘輔助牢固,顯示出高超的制作工藝。其沿用大木梁建筑以及佛教壹門臺座的式樣和結構手法,成功地使用了“攢邊裝板”及各式各樣的棖子、壓條、角牙、矮老、托尼……加強了結構強度,迫使角度不變、整體穩定。
明式家具大都以立木作支柱、以橫木作聯結棍,做工精益求精、嚴謹準確、一絲不茍。把這些受用件、受力件、加固件聯結得渾然一體的,是那些交接的榫子和卯眼,俗稱“榫卯”。榫予為鑿削成的凸出深入部分,卯眼為鑿削成的受榫子之口。咀式家具之所以達到中國傳統家具藝術的高峰,與榫卯結構的運用有著直接的關系,也正是這種巧妙結構的運用,提升了中式家具的藝術價值。制作硬木家具所運用的榫卯結構有近百種,既符合功能要求和力學結構,又使之牢固,美觀耐用。

最常用的榫卯結構有:
1.穿榫:適用于部件的中撐結構,一般用于產品的中間部位,將兩邊的框架連接起來,同時起到加強面板承重力的作用。主要應用于桌類的面板和柜類的背部。
2.棕角榫:因為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從三面看都集中到腳線的是45度的斜線,又叫“三角齊尖”。多用于框形的連接與四面平家具中。
3.套榫:明清家具椅子的搭腦(椅子、衣架等位于家具頂端橫桿的中央)與腿料連接時不用夾頭榫,而是將腿料做成方形出榫,搭腦也相應的挖成方形榫眼,然后將二者套接,這類榫卯結構稱為“套榫”。
4.楔釘榫:是用來連接弧形彎材的一種十分巧妙的榫卯,圈椅的扶手,部分圓形桌、幾的面和托泥用此法做成。
5.格肩榫:四出頭官帽椅的搭腦、扶手和腿足的相交處等一般都采用圓柱丁字結合。因其造型比較簡約,新中式家具中也經常用到。
6.燕尾榫:相傳為魯班發明,被后世尊稱為“萬榫之母”,是明清家具中不可缺少的榫卯連接法。燕尾榫是指兩塊平板直角相接時,為了防止受拉力時脫開,將榫頭做成梯臺形,形似燕尾,故名“燕尾榫”。一般柜類用的比較多。
明式家具的裝飾手法善于提煉,精于取舍,主要通過木紋、雕刻、鑲嵌和附屬構件等來體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工藝水平。
雕刻手法主要有浮雕、透雕、圓雕以及浮雕與透雕結合等多種,有學者認為還有平雕(又分為陰刻和陽刻),其中以浮雕最為常用。鑲嵌方面有用木、骨、螺、瓷、玳瑁等平鑲或凸鑲。雕刻紋飾題材廣泛,大致有卷草、蓮紋、云紋、靈芝、龍紋、螭紋、花鳥、走獸、山水、人物、鳳紋、樹皮紋、竹節紋、吉祥圖文、宗教圖案等。刀法細膩,線條流暢,生動形象,極富生氣。雕刻的部位大多在家具的背板、牙板(一般指面框下設置的連接兩腿之間的部件)、圍子等處,通常僅做小面積的雕刻,細致精巧的裝飾反而更加引人注目。

含蓄高雅,獨具匠心
明代家具的設計者大多是文化氣息甚濃的文人雅士,由他們設計出家具圖樣后,再交由出色的木工制作而成。明式家具因設計者品味高雅,材料、工藝、造型、裝飾所形成的總體風格具有典雅質樸、大方端莊的審美趣味,如注重家具線型變化,又如裝飾寓于造型之中,精練扼要,不失樸素大方,以清秀雅致見長,以簡練大方取勝。再如金屬附件,實用而兼裝飾,為之增輝。總之,明式家具風格典雅清新、不落俗套、耐人尋味,具有極高的藝術品位。注重委婉含蓄,若有若無、若虛若實,給人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體現了虛無空靈的禪意。
高超的木工匠師根據木材的紋理、質地、油性、顏色、徑級等木材特征來設計式樣,在造型上,講求物盡其用,通體輪廓講求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整體線條一氣呵成,在細微處有適宜的曲折變化。明式家具崇尚先人的質樸之風,追求大自然本身的樸素無華,設計簡潔大方,各組件的比例講求實用與審美的一致,裝飾講究少而精,淡而雅,在不影響整體效果的前提下,只在局部做小面積的雕飾,而不做過多的雕琢,這與現代人返璞歸真的審美時尚是完全契合的。


明式家具造型上的另一特色是特別講究線條美。首先,它不以繁縟的花飾取勝,而著重于家具外部輪廓的線條變化,邊框券口接觸柔和適用,給人以強烈的曲線美,如“S”形椅背,既符合人體的生理特點,又別具一格;其次,明式家具注重線腳的變化和運用,具有很強的形式美。線腳是指家具邊框邊緣的造型線條,通過各種線與面之間不同比例的搭配組合,形成千變萬化的幾何形斷面,形成直線和曲線的對比,方和圓的對比,橫與直的對比,因物而異,各呈其姿,從而產生出鮮明的裝飾效果,極富藝術情趣。明式家具由于采用的是線形構架而留下大片空間,在同一件家具上,空與空之間配合映襯,從一個空可以看到另一個空,使空間產生豐富的變化,也模糊了空間的邊界,還有的采用空與空之間的細密排列,如明式家具上常見的連續圖案,這些處理手法,都來源于建筑。
明式家具一直被譽為我國古代家具史上的高峰,是中國家具民族形式的杰出代表。在世界家具史上獨樹一幟,自成體系,具有顯赫的地位。明式家具造型淳樸、大方,結構簡練,突出木材天然紋理,不添加繁瑣裝飾,因其兼具實用性和獨特的美觀性,在中外享有盛譽。
(編輯 朱庭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