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顥
珠海市標準化協會 廣東珠海 519000
標準化、規模化生產是農業發展的新趨勢,我國農民群體廣大決定了務農人員較多,但是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導致我們的農業經濟并不發達。因此需要革新傳統農作方式,規范農業生產模式,推動農業標準化發展模式。因此農業標準化發展時間較短,并未在全國得到全面的普及。本文研究的意義就在于探索農業標準化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的發展措施。
農業標準化顧名思義就是標準化的農業活動,在生產管理的過程中精簡不必要的環節,通過嚴格的標準使得生產的農產品的質量以及產量得到保障。而且在標準化的約束下,規范了農業市場的秩序,確保農產品處于良好的流通狀態,提升農產品的經濟效益。農業標準化遵循的原則有統一、協調、簡化、優化,在原則的指導下實現高質高產的優質農業。
社會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人們對生活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更加注重健康的生活。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是我們首要關注的問題,我們的健康理念從吃飽、吃好轉變為吃的健康。傳統種植中為了提升作物不得產量會使用化肥,化肥會富集在作物中影響人們的健康。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建立農業標準化體系規范作物種植,生產綠色食品[1]。
盡管我國為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歷史久,但是農業的現代化程度并不高。國外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高,部分實現機械化生產,我國大部分農業還停留在人力種植階段,而且生產中的質量規范不標準,致使我們的農產品出口存在很大的難度。為了提升我國農產品的出口量,增加農業的收益以及競爭力,需要建立農業標準化體系。
農村的發展一直是國家發展重點關注的問題,農村的發展水平影響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國家為了提高農村發展水平,制定了較為全面的發展戰略。農村發展的重點就是農業,農業作為農村的基礎產業,影響著人們的收入。農業發展水平高,意味著農民創收越高,有更多的資金可以用于農村的建設以及發展,早日實現鄉村振興戰略。
農業發展水平低,經濟收入少,導致我國愿意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降低,不利于農業的發展。而且勞動力為主的傳統農業所獲得經濟效益并不高,而且農產品的種植需要在合適的季節,農閑時節很多人是沒有收入的。標準化的農業生產有助于幫助農民脫貧,除了一般的農業也可以借助當地獨特的條件發展特色農業,讓農民有更多可支配收入。
(1)推廣范圍較小。我國現代化農業起步較晚,發展時間短,最早在80年代提出農業標準化,其后農業標準化一直處于探索時期。近年來,在政府的指導各地農業部門幫助當地的農民逐漸建立起標準化示范縣、示范區等,探索出了很多利于操作的經驗[2]。但是我國農業面積廣大,規范化建設沒有實現全面的覆蓋,部分地區還未建立執行農業規范化體系,因此需要加強規范化的推廣。
(2)標準化與世界有較大差距。當前我國農業規范化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盡管在國內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但是與國際標準化發達的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就國際采標率來說,美國等可以達到80%,我國遠低于這個水平。而且我們的標準化修改周期較長,一般以5年或者10年為一個單位。日本等國家會從中國進口大量的塑料制品,但是對中國農產品的進口量并不多,其原因就是我國農產品的標準化水平低。
(1)缺乏完善的農業標準化體系。缺乏完善的農業標準化體系是導致農業標準化推廣存在的問題的重要原因,標準體系的不完善,使得農民在進行生產時達不到標準。上文中提到標準化體系修訂的周期很長,農業標準還是多年前的標準并不適合現在農業的發展需求。再加上標準與市場的結合不緊密,無法滿足市場的要求,降低了產品的銷量。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標準化體系,推動農業的進步。
(2)農產品質量不高。農產品的質量不高是導致農業發展水平低的重要原因,民以食為天,食品的質量直接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健康。農產品中的有害物質殘留較多,由于國內民眾的農產品安全意識較低,這些農產品有較好的市場。但是這些農產品在國際上并不得到認可,頻繁發生農產品被國外拒收、扣留等問題,導致企業或者農戶受到較大的損失。
(3)標準落實不到位。農業標準化的進行需要有標準化體系最為指導,但是部分地區存在嚴重的形式主義,并沒有按照體系的要求發展農業,導致標準化落實不到位。還有的地區的宣傳力度不夠,農民對標準化體系內容所知甚少,仍然使用傳統的生產方式發展農業。農產品生產技術與質量要求不統一,降低了標準的利用率[3]。因此,需要相關部門加強農業標準化的宣傳,讓廣大農民了解標準生產的優勢。
(4)技術、資金支持不夠。農業標準化的投入需要的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需要資金作為支撐,標準化示范區的建設更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購買生產、驗收設備。技術水平不達標也將直接影響到農產品的質量。但是當前財政中還未設立專門的項目經費,限制標準化的推行。農業人員自身的文化素質不足也為標準化的推行增加了難度,他們不能較好的掌握現代化技術。
農業標準化發展的首要措施就是制定完善的農業標準化體系,在體系的約束下進行農業生產。標準體系要實現全面化,覆蓋農業的全領域。相關部門對現有的體系進行審查,根據現階段社會發展所需補充完善標準。對部分標準使用時期超過5年規定重新進行修訂,對部分不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標準要及時廢除。新標準的制定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在保證標準質量的前提下縮短制定周期。
完善的農業標準只有在推行后才能發揮其價值,因此農業部門要加強農業標準化的宣傳,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對的規范化體系的內容進行宣傳,或者開展線下宣傳活動。在廣大農民認識帶標準化建設優勢后,會更積極地支持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專業的監督機構是推動農業標準化建設的外在動力,無污染、無公害的高質量農作物的制定不允許使用化肥等物質,但是這可能導致作物的生長周期較長。部分農業人員存在僥幸心理,使用不合標準的肥料。這就需要監督機構發揮作用,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將監督的責任落實到個人,對標準化生產基地定期進行巡查,并且給予一定的指導,對于不合規范的生產及時勒令停止。
農業標準化推進需要有充足的資金,為此需要政府對標準化的推行給予適當的財政補貼。根據各地區建設的需要,制定合理的財政補貼標準。農村信用社等要給予標準化建設專項貸款,減免利率等支持。政府部門要積極支持農業標準化的建設,成立專門的管理部門,聘請專業的人才就農業標準化的發展進行合理的安排,實現農業現代化。
農業標準化建設取得成效的一大表現就是農業標準示范區、示范縣的建設。到2018年,建成了6000多個國家農業標準示范區,8000多個省級標準示范區。這些示范區為農業標準化的推進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例如秦皇島昌黎縣、青龍滿族自治縣建立兩個省級標準化示范區,發展酒葡萄以及板栗種植,種植新品種,使用新技術[4]。提升作物的抗自然災害能力,板栗還成功出口到日本。
專業人才是農業標準化發展的重要保障,但是現在愿意從事農業的年輕人逐漸減少,因此要轉變新生代農民的觀念,通過培訓讓他們認識到農業發展前途,新生代農民工的學習能力較強,可以較好的掌握新技術。高校也要加強專業學生的教育,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給予農民更多幫助。
三農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重點,國家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用于發展農業生產,促進農業標準化的推行,全面提升了農作物的質量、農民的收入。農業標準化需要政府的推動,各個部門的協調合作下實現,通過改變農業生產模式,運用現代化的農業生產設備,農民在標準化生產下提升了農業集成化水平,而且還通過科學的生產管理方法,降低了對環境的污染。本文對農業標準化的推廣現狀及發展措施的分析還存在很大的不足,日后還會繼續進行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