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瑩瑩
東海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山東德州 253000
在提倡節能環保的今天,只有保證建筑的綠色發展,才能讓建筑業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自從邁入了20世紀以后,隨著時代和科學的不斷進步以及建筑企業施工現場機械化、自動化的提升,使得相關施工人員需要在施工過程中嚴格按照施工規定進行,而施工過程要求的提高,則意味著施工管理的要求也不斷提高。
首先,綠色建筑設施的構建主要是為了提供給居住人員一個更為安全且舒適化的場所,雖然綠色建筑設施在構建時期會注重節能,但是其并不是以居住人員舒適度為基準進行構建,其會將重心過多的放置在資源能源使用效率的層面上,通過提升資源能源的使用率,使得其可以更好的達到項目建設的需求標準。其次,綠色建筑理念可以被投入到多種類型的建筑設施當中,其涵蓋商用建筑以及民用建筑設施等。再次,綠色建筑所產生的環境效益會比較顯著,在實際的施工時期,其可以把建筑設施周圍的社會環境等各類因素綜合性的考量到其中,其所展現出的友好和諧特性十分的顯著,并且所有產生出的建筑垃圾排放都會以有效處理方式為前提條件。最后,綠色建筑設施需要合理化的使用資源能源,調整好綠色建筑的施工工序,使得其可以高效的應用資源能源[1]。在綠色建筑工程項目中引入新型的產品以及施工技術,其初始時期的總成本費用會達到10%,但是其在之后的實際性操作中,僅有3/5的運行費用可以節約,所以其最終所呈現出的經濟環境效益會比較顯著。綠色建筑就是以低碳為標準,降低廢棄物質的產生,盡可能的減小汽車等的依賴程度,降低各類物資材料的實際使用量,充分的利用雨水,借助雨水去較好的補充地下水源,使得其自然環境可以較好的得到恢復,不能損傷到基礎性的生態環境,最大限度的滿足建筑空間環境的使用需求,綠色建筑也可以稱之為生態可持續性建筑。
我國雖然已經頒布了一些較為權威的法律法規,建筑企業內部也頒發了一系列綠色建筑建設規定,但是這些法律法規比較零散,還沒有形成一種綜合性、系統性的標準化管理體系,而且大多數建筑企業都是只將管理規定放到施工過程中,流于形式,很少將其放到其他施工環節中,這樣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建筑的管理效益和項目安全技術水平,但是也僅僅這是針對于施工環節,沒有按照建筑項目的內部聯系形成一個整體。總體而言,當前許多建筑企業的綠色標準化管理還存在一定的缺陷,一些關于綠色建筑的政策尚未落實,使得綠色建筑工程管理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2]。
社會經濟以及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意味著建筑施工工藝也在不斷的更新,邁入信息化時代以后,各種先進的施工技術和機械涌入了建筑行業,給這個行業帶來了大量的新鮮血液,但是帶來新設備和新技術的同時,也對建筑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大跨度鋼結構的應用、巨量混凝土澆灌、大型施工設備的安裝已經讓建筑管理制度變得相當滯后,如今的管理制度已經不能滿足建筑企業發展的需求。在人才隊伍方面,綠色建筑的管理較為粗放,甚至很多施工人員根本就沒有綠色建筑這一概念,對于綠色建筑的建筑標準和規范沒有深刻的認識,在加上缺乏專業綠色施工技術的指導,導致綠色建筑的管理目標難以實現。
對于當前綠色建筑相關法律體系的缺失,在完善過程中首先應注重對整個建筑市場行為進行規范,在綠色建筑項目管理中將相關的市場準入、運營與管理等各方面內容融入其中。而且在節能評估、綠色建筑相關標準等方面需進一步明確,對于符合綠色建筑資格的可采取綠色建筑標志授予的方式。在執法力度方面應不斷加強,對于與建筑綠色技術標準、能耗標準、質量標準等相背離的建設單位應給予相應的懲處措施,確保各項標準能夠落實到位。對于激勵措施不完善問題,可考慮給予綠色建筑施工單位相應的補貼與其他優惠政策。
對于企業而言,為了有效提升工程管理效果,應有效推動管理制度的完善,確保管理體系的有效建設,從而有效為相關人員提供全面的工作指導,確保管理工作可以真正落在實處。另一方面,通過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保證資源的高效與合理利用,從而有效降低成本,對于企業經濟效益的擴大同樣具有積極的意義與價值[3]。
在綠色工程實施期間,會涉及到多種新型施工工藝,如雙層玻璃幕墻安裝、光導采光系統設計等,此些施工技術會對綠色工程質量及全生命使用周期產生直接影響,需建筑企業管理部門加大創新及發展綠色工程施工技術力度,切實拓寬工程管理局限性。鑒于綠色工程在我國起步較晚,各項施工工藝及施工設備亟待完善,工程管理部門還應積極吸取國外先進施工經驗,將其應用在施工設計及建造過程中,不斷推進工程創新與發展。不僅如此,在綠色工程管理期間,還應建立起綠色工程標準體系,對建筑空調采暖等系統進行嚴格控制,設立完善的節能標準及技術標準。
當前,我國人們的生活水平已經有了明顯化的提升,社會各界也開始將目光轉移到生態環境發展層面。在實際的城市發展過程中,建筑工程項目始終都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場所,同時其也是人們必不可少的一類重要地方,其需要不斷的完善綠色環保以及健康發展的狀態,盡可能的滿足并達到人們的各項生活訴求標準,凸顯出綠色環保理念使用的效用,切實的保障建筑工程項目使用的安全程度,最大限度的降低其給生態環境所造成的污染以及破壞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