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樺
甘肅威遠路業(集團)有限公司 甘肅定西 743000
公路是交通運輸過程中重要的承載體,是發展社會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公路施工中的軟土路基施工尤為重要,其關系到公路的總體質量,質量好的路基能提高承載能力,改善行車條件,保證行車安全[1]。軟土路基問題主要是滑動破壞穩定的問題和長時間大沉降的問題,施工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掌握熟練的技術以及處理方法,并復核處理方案的可行性,編制實施性施工組織,作為公路施工中的重點,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
軟土地基是在靜水或慢流水環境中形成的。具有含水量高、抗壓性能強、承載力低、透水性差、固結時間長等特點。以這種土結構作為公路的基礎結構,容易增加公路基礎結構的不穩定性,造成上部結構的各種質量問題。因此,相關人員需要采取合理的處理措施,提高軟土地基的強度和承載力,以保持公路的安全。
在建設公路的過程中,選址環節非常重要,不僅關系著施工條件的好壞,而且關系著當地的經濟發展。不同選址處的地質情況有可能不同,所采用的施工技術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另外施工環境也會影響施工技術的選擇,況且施工過程中還必須嚴格遵守當地的條件,所以對軟土地基施工技術的選擇尤其要認真謹慎,決不能盲目。然而,目前軟土地基處理方法雖然很多,但處理技術卻不完善,缺乏不同技術之間的比較與聯合,不能完全做到因地制宜。
由于軟土地基的含水量高、觸變性高、流變性強等特點,使得山區公路建設過程中軟土地基可能發生山體滑坡,而其加固技術實施比較緩慢。一旦發生滑坡,不僅會增加施工工期,造成經濟損失,而且可能發生質量問題與事故。在公路施工過程中,開發針對軟土地基固結穩定的技術或方法,對軟土地基公路施工的進度和質量控制有極大的幫助。
軟土地基的長時間大沉降問題主要是由于地基在承受上部荷載的作用下,軟土因其自身的特性,如壓縮性高、觸變性高、流變性強和抗剪能力弱等特點,容易產生體積縮小現象,從而導致地基出現沉降問題,不但會導致公路地基的穩定性破壞進而導致公路面層的破壞,不能安全應用公路的交通運輸,還會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影響。為此應加強軟土地基施工技術研究,尤其針對軟土地基沉降問題,避免公路建設中的地基沉降病害[2]。
換填法包括開挖換填法、拋石擠淤法和爆破排淤法。開挖換填法是將軟土地基層全部或部分挖除,再用砂礫、碎石、鋼渣等透水性較好的材料回填的一種處治方法,適用于泥沼及軟土厚度小于2.0m的非飽和黏性土的軟土表層,也可添加適量石灰、水泥進行改良處治。拋石擠淤法是向路基底部拋投片石,將淤泥擠出基地范圍,以提高地基強度的一種處治方法,適用于當泥沼及軟土厚度小于3.0m,且其軟土層位于水下,更換土施工困難或基地直接落在含水量極高的淤泥上,呈流動狀態的情況。爆破排淤法是將炸藥放在軟土或泥沼中引爆,利用爆炸張力把淤泥或泥沼排除,再回填強度高、滲透性好的砂礫、碎石等填料的一種軟基處理方法。它用于淤泥層較厚、稠度較大,路提較高,工期緊迫、不影響周圍其他構筑物的情況。
土工合成材料是一種利用合成聚合物處理軟土地基的方法,可以改善軟土地基的過濾、排水和防護效果,降低軟土地基的含水量。在土工合成材料的使用過程中,施工人員首先要先在基礎結構中挖出軟土層,然后用墊層法鋪筑墊層。在確定加筋墊層與土層之間的摩擦標準后,進行后續的加固措施,以提高基礎結構的強度。
注漿地基法是軟土地基加固的一種方式,主要采用水泥漿或硅化料漿與壓力下的軟土地基相結合,從而提高軟土地基結構的質量。在水泥灌漿過程中,要合理控制水泥漿的配比和灌漿壓力,以增強漿體與土結構的融合效果。在融沉過程中,有效地去除了軟土層中的水分,提高了軟土層的穩定性。硅化灌漿法不同于水泥灌漿法。這是一種將硅酸鈉混合溶液注入軟土地基,固化后形成高強度石材的方法,以提高軟土地基的加固性能。它可以增強基礎結構的穩定性,并保持公路的安全。
預應力管樁處理技術主要是針對軟基,即通過埋入預應力管樁來提高地基承載力。具體施工過程如下:施工前進行現場踏勘,確定樁位,根據踏勘資料選擇合適的機械設備進行打樁作業,完成預應力管樁的預埋,加強樁間距設置的合理性,提高軟土地基的加固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施工過程中,工作人員應全面了解周圍環境,確保預應力管樁處理的技術效果,并在施工周圍設置明顯的指示標志,降低風險。
攪拌樁法有水泥攪拌樁法和石灰攪拌樁法兩種。前者是通過深層攪拌機械的應用,使水泥和軟土層中加入固化劑而被迫混合,從而促進兩者的結合,增加軟土的結構性強度。石灰攪拌樁是一種將石灰和地基土混合以產生化學反應的方法,以提高結構強度和穩定性。這兩種方法具有操作簡單、成本低、加固效果明顯的特點。它們在公路施工軟土地基處理中起著明顯的作用,對提高地基的穩定性起著重要作用[3]。
總之,軟土地基處理是公路施工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采用合理的軟土地基處理技術,加強施工質量控制,才能提高公路基礎結構的質量,提高公路的安全系數,優化其實際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