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彥憑,上海大學
根據全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跨國并購已經上升為外國直接投資的最活躍的形式之一。最近時期,外資并購也慢慢發展為我國使用FDI的主要方法,因經濟發展較好,中國市場自然而然成為了外國公司的重點關注對象,與此同時涉及的法律重點也廣泛需要研究和關注。跨國并購作為企業并購的一種形式并且屬于高端級別,是指在不同國籍企業之間進行的兼并或收購,學術上乃至國際上對跨國并購的概念并沒有一個統一標準的定義,但是無論怎么定義,從內涵上來看,跨國并購都并非簡單的一種買賣關系,屬于通過產權交易對國際資本的重新分配,使國際資本進行流動。本文就此對跨國并購的法律屬性進行細化以進一步分析在跨國并購的過程中所出現的的主要法律問題及相關建議。
各種經濟行為組成了跨國并購行為,并購雙方相互的交易行為是最基本以及最重要的經濟行為。其所持有的跨國屬性而呈現了交易最典型的法律屬性。國內外的專家沒有爭議地定義跨國并購從各個形式上來看屬于買賣行為。同樣,跨國并購行為不單單是一種基本的投資行為,剖析其實際屬性可以看出其內在含有國際貿易行為,是具有多個種類的多樣跨國投資行為。
將目光對準跨國并購交易中指向的對象,在此之前我們可以先將其大致分成二個大類。首先是以公司資產為交易對象。其次是以公司股權為交易對象。兩者相互比較,資產收購為一級形態,股權收購則為高級形態。資產收購和普通的商品交易類似,從屬性上看其根本為商品買賣。從結果上來看需要重視跨國并購交易的法律屬性,同時在契約交易上使之正確地體現。
“投資”這個概念為經濟學的定義同時也具有法學概念。經濟學將投資解釋為根據其定義——資本的投入從而獲取利潤,法學語境下則強調的是通過上述經濟學概念的投資基礎下必須承擔被法律規則約束和調整的義務。跨國公司又重點參與到全球性的國際投資,同時跨國公司是跨國并購中的主要啟動者,因此跨國并購行為從以上角度來看具有國際投資的法律屬性。
跨國并購有著很多形式與分類,如上所述屬于不單一的形式。公司在當今可以說是最為重要的企業形態,它根據定義來看必須具有營利的性質。公司根據法律屬性根據其所有權主體的性質擁有追求其資產更高效運用的目的,同時以所有權主體的形式向公司進行持續永久性的投資行為為根本,所有權人成為公司股東,而傳統意義上的所有權在公司中轉換為股權和公司法人權利。為良好地維護公司股東的權益和相關經營需求,可以得出的相關結果為,公司必須按照法律有序地組織起來,對各種生產階段進行組織管理,以最高效的方式將員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以公司利益最大化的實現為廣大目標。因此上述所述應該在法律監管下以《公司法》作其根本從而對公司的組織發展和管理運營。
通過上述對跨國并購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國家作為主體對跨國并購行為的審查管理起著重要的作用。依《公司法》、《企業所得稅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相關企業,至有關行政機關辦理相關前置登記已是必須。與此同時作為主管部門也就是政府部門對境內外商投資企業實施監督具有各種監管方式,其內容包括但不限于資本準入制度,投資方向與產業政策制度,利潤匯兌制度。
根據《反壟斷法》及《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等規定,那些外商投資企業在并購成立后所需要的注冊登記和審批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履行相關上報職責,該條件主要是為了針對壟斷。另外還需要配合審查,也就是說行政機關須根據跨國并購實施國家安全審查等措施。最為核心的反壟斷審查,其關鍵所在是判斷并購的壟斷性,也就是說該行為是否導致壟斷或者具有導致壟斷可能性。
首先先從立法方向來查看我國跨國并購的監管體制,在《反壟斷法》出臺之前,我國對跨國并購監管方向的手段還比較薄弱,各個法律法規之間屬于相互獨立的狀態,沒有聯系成為一個統一的系統,僅有《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關于外商投資企業境內投資的暫行規定》等零散的規范性文件。因此我國在該階段建立跨國并購的監管體制方面仍有許多不足。隨著08年《反壟斷法》的出現,對于上述監管方面的不足有著良好地改善。反壟斷法因其屬于國家調控經濟平衡的重要工具,被稱之為“經濟憲法”,憲法眾所周知為一國母法,可見反壟斷法對于維護經濟秩序起著關鍵作用。另外,繼《反壟斷法》之后,我國陸續出臺了相關的各類法律法規,例如《關于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規定》、《關于建立外資并購企業安全審查的通知》等,諸如此類的法律法規的頒布確實對建立完善的監管體制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將其作為一個監管整體來看的話,相互之間仍存在著沖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新的概念新的危機出現,對此類監管手段也就是監管的法律法規仍需要相應的與時代共同進步。
其次關于跨國并購的申報審查制度,我國有一般申報審查制度以及國家安全申報審查制度。對于一般審查制度,我國通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對申報審查做了詳細的規定。而反觀國家安全申報審查制度,我國對于此方向的立法僅停留在一些原則上的規定,沒有具體細化下去,因此我們有必要通過吸取他國經驗,從而完善我國在這方面的審查制度。
第一,重新優化定義我國關于交易環境等概念的界定標準。監管法律體系應該結合我國交易環境也就是我國市場的具體情況以及相關法律法規來實現,例如監管壟斷、外資并購的法律法規。
第二點,逐步學習其他優秀國家的經驗,進一步將我國跨國并購的實際審查嚴格程度上升一個臺階。我國應當吸取發達國家立法明確審查制度,結合跨國并購行為的相關審查標準,通過立法等手段推出符合國情、我國經濟特色的審查標準。
然后,重點開設相關反壟斷執法機關,與此同時多聘用執法人員,從而避免多個機關相互協調由此帶來的處理反壟斷案件效率低下,沒有一套獨立的解決相關糾紛的體制。所以,我們可以設立完整有效并且清晰的法律規定,即設立專門的反壟斷執法機關,完善我國的反壟斷法律體系。
最后,應當不斷加強與國際交流。跨國并購自然而然涉及了多個國家的各個性質的法律制度,正因為制度的不同也導致了此類問題研究的復雜性和運用的不可控性,故我國應當加強與外界溝通,可以通過多種簽訂條約的形式來促進便捷地執行境外的反壟斷法,既不影響其他他國的執行反壟斷法的司法權利,也為我國反壟斷法的境外適用提供合理的法律依據。
國際直接投資和市場生產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增長都離不開跨國并購。跨國并購不僅會涉及經濟行為而且還會涉及到法律問題,針對跨國并購行為,我們從經濟角度出發,剖析跨國并購行為中的法律性質,對跨國并購的立法理論及并購實務都是十分有必要的。一國的經濟體制,法律體系以及宏觀政策與并購行為相聯系。對于跨國并購行為的法律問題,解析后發現,其法律屬性包括跨國交易的契約法律關系,國際投資法律關系,并購企業內部的組織與管理關系,國家對并購行為的監管關系。因此,不管是企業和政府對于并購活動的實施還是監管,知曉與掌握并購行為中可能出現的法律問題是非常必要的,并將對并購實務、立法與執法產生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