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郭麗,中國人民大學
產業集群最初是由馬歇爾對外部規模經濟的闡述所引申而成的,之后學者不斷從各個方面對其進行完善。典型的如韋伯的空間地理理論、波特的競爭理論。我國學者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更多的是從應用層面研究不同產業集群的情況。黃水靈從專業化、資源集聚效應、降低成本、集群學習和創新、品牌效應、集群內企業的分工協作等角度分析了產業集群能夠顯著的提高我國汽車產業的競爭力。徐康寧認為典型的產業集群形成需要三個條件:資本的集中以及勞動力和技術的自由流動;廣闊的消費市場;制度的鼓勵。
目前我國形成了以六大整車制造廠為核心的汽車產業集群,不同產業集群因為形成要素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特點。在汽車行業整體環境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不同產業集群所面臨的問題有共性也有特性。上海汽車產業集群是在改革開放后形成的,因我國汽車產業突飛猛進的增長而形成產業集群,加之上海在我國經濟中的特殊地位,因此分析上海汽車產業集群的形成條件、面臨的挑戰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上海汽車產業集群的發展以合資企業上海大眾和上海通用的成立為標志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1984年上海大眾落戶上海,部分德國大眾的零部件期間也紛紛落戶上海,以更好地為大眾提供配套產品。隨后大眾也開始有意識地扶持中國本土零部件企業的發展,以降低成本、縮短運輸距離。與此同時上海汽車內部也在內部培養相關的配套企業,如華域內飾等。1997年上海通用落戶上海,部分配套產商也隨之在上海設廠。這帶來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上海通用會選擇采購一些本土零部件以縮短運輸距離、方便產品調試生產,另一方面為零部件企業在上海大眾之外提供了新的選擇,降低了過分依賴單一客戶帶來的風險。因此本土零部件企業逐漸落戶上海,最終形成了以上海大眾、上海通用為核心的兩大零部件集群:嘉定汽車城、浦東金橋汽車城。
上海汽車產業集群的形成是內外部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具體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實力強勁的整車廠是上海汽車產業集群形成的核心條件。一方面汽車零部件門檻相對較高,專用性強,這決定了零部件產商對整車廠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另一方面汽車產業鏈涉及公司數量眾多,只有集聚在一個區域內規模效應才能顯現出來。據統計顯示,一輛汽車上不可拆卸的零部件數量數以萬計,而每個零部件又需要其他配套產商提供原材料或者半成品。因此一個實力強勁的整車廠可以保證整個產業鏈生態的持續運行。上海汽車集團不僅是我國銷量排名第一的乘用車生產商,旗下上海大眾、上海通用兩大合資品牌銷量更是遙遙領先。2017年上汽集團實現汽車銷量635.822萬輛,上海大眾市場和上海通用市場占有率分別為13%、12.7%。
不斷增長的人均收入和城鎮人口為上海汽車產業集群形成提供了廣闊的消費市場。汽車作為典型的消費品其銷量直接受制于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較高的收入可以支撐單價較高的汽車,也可以增加汽車的購買數量。隨著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1年的12883元提高到2017年的62596元,疊加人口增長,整體消費市場空間由2001年的2148.88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15135.71億元。上海市汽車制造業總產值也因此從2005年的1043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6774.33億元。
完善的基礎工業為上海汽車產業集聚群形成提供了產業基礎。一輛汽車的制造完成僅原材料就需要鋼鐵、玻璃、塑料、鋁等多種,并且同類型的產品汽車的要求和技術標準都要更高、更為嚴格。因此完善且實力較強的基礎工業有利于零部件企業就地取材加工生產,從而縮短運輸半徑、降低生產成本。從基礎工業來看,上海有寶山鋼鐵可以提供汽車生產所需的各種特殊鋼材,金山發達的石化工業可以為汽車產業提供相應的化工產品,松江的設備制造業可以提供零部件加工所需要的設備。
雄厚的科研實力是上海產業集群不斷發展的有力保證。汽車產業是典型的資金、技術密集型企業,需要不斷的進行技術研發、產品創新才能更好地降低成本、滿足消費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上海擁有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各種國家級研究中心也不斷落戶上海,為汽車產業技術進行研發提供了堅實基礎。從研發投入和成果上來看,截止2017年上海市研究與試驗經費支出為1030億元,專利申請和授予數量分別為131746、70464,在全國均位居前列。
隨著汽車銷量增速由正轉為負,整個汽車行業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產能利用率不斷下降、汽車保有量較高增長空間受限、環保標準不斷提高、新能源汽車的挑戰等。對上海市汽車產業集群而言其所面臨的挑戰和行業的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較高的汽車保有量意味著未來銷量進一步增長的空間相對有限。2017年上海市千人汽車保有量為274.41輛,而全國來看這一數據為140輛。遠高于全國的千人汽車保有量使得上海市汽車進一步增長面臨較大挑戰。此外作為上海汽車產業集群核心的上海大眾和上海通用主力車型仍舊以燃油車為主,相應的零部件也是以燃油車零部件為主。隨著環保、石油供給等的壓力,新能源汽車迅速增長,并將在不久的將來替代燃油車。新能源汽車和燃油車在內部構造上有很大不同,適用于燃油車的發動機、制動傳動系統等零部件在新能源汽車上將會消失不見。這就要求上海市汽車產業集群內部零部件企業在滿足現有燃油車需求的基礎上,發展適合新能源汽車的零部件。
土地、人力等價格的提高導致產業集群內部生產成本的上升。以住宅價格為例,上海商品房平均售價由2001年的3066元/平方米增長到2017年的23804元/平方米。與之相對應的工業用地價格也是不斷提高。人力成本方面上海市的最低工資標準由2005年的每月950元提高到2017年的2300元,企業用工成本大幅提高。上述因素促使企業遷移到整體生產成本較低的地方設立生產工廠,如鄭州等地。
合資品牌上海大眾、上海通用銷量遠高于上汽自主品牌,上汽核心競爭力仍有待提高。目前我國已經放開汽車行業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外資在合資公司占比可以超過50%。這導致合資公司中內資方的合并盈利變少。根據最新銷量數據顯示,2018年11月上海大眾銷售197445量,上海通用銷售180636,上汽自主銷售65470量,僅為上海大眾的三分之一。
上海汽車產業集群零部件企業所提供的零部件汽車內外飾類的較多,核心的發動機、變速箱等零部件數量較少甚至為零。這一方面導致零部件企業產品價值量不高,企業盈利能力不強。另一方面也導致企業缺乏技術儲備,難以研發出適用于新能源汽車的零部件。
為解決上海汽車產業集群面臨的問題,上海市政府立足本地汽車產業集群優勢,正視不足,從幾個方面入手幫助產業集群實現轉型升級。首先鼓勵發展新能源汽車企業落戶上海。這不僅可以形成新的產業集群,而且傳統乘用車企業也可以直接采購本地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廠商的產品,實現優勢互補。目前上海市已經成功吸引特斯拉落戶,蔚來、威馬等新造車勢力也在上海落戶。其次推動總部經濟。由于研發、設計環節和生產制造環節在人員素質、辦公環境、配套設施等方面的要求都不一樣,二者的分離成為一種必然。上海高校眾多、研發設計氛圍濃厚等條件十分適合汽車廠商在此設立研發、設計中心,發展總部經濟。再次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消費能力強;汽車零部件企業數量眾多,土地相對上海也要便宜。因此上海正在以區域協調發展為契機,積極打造長三角汽車產業集群。
參考上海汽車產業集群案例可以看到,由于產業是不斷發展的,原先促進產業發展的要素有可能在新的形式下成為阻礙產業轉型升級的因素。因此各地汽車產業集群應充分立足于本地產業集群的現有優勢,并針對汽車行業電動化、智能化等新的行業趨勢有針對性的對產業集群條件進行調整:鼓勵符合行業趨勢的要素進一步發展,淘汰不符合行業趨勢的要素,鼓勵企業內部進行轉型升級;充分發揮不同區域之間的優勢,擴大本地汽車產業集群的覆蓋半徑,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擴大產品消費半徑,進而提高本地汽車產業集群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