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推進國有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工作實施方案》近日發布,2020年年底前,該市將集中力量把國有企業已退休人員移交屬地街道、鄉鎮和社區實行社會化管理。
實行社會化管理之后,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實行社會化發放,人事檔案由所在區的人力資源公共服務機構保管,涉及的醫保手工報銷、領取社會保險(保障)待遇資格認證、死亡之后家屬申領喪葬補助等事宜,由街道社保所負責辦理。
《實施方案》適用于在本市參加社會保險的中央、市屬、區屬國有企業及其享受本市企業退休人員社會保險待遇的已退休人員和今后新辦理退休手續的職工。實行社會化管理后,國有企業新辦理退休人員管理服務工作與原企業分離。國有企業管理的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原則上一并移交實行社會化管理。國有企業離休人員原則上保持現有管理方式不變。
國有企業退休人員實行社會化管理后,社會保險關系轉移至退休人員戶籍地或常住地街道,各類社會保障待遇要按時足額發放。國有企業退休人員原享受的補充醫療保險、醫療互助幫困等相關待遇仍按原渠道解決,確保待遇水平不降低。國有企業退休人員中黨員的組織關系轉入相應街道和社區黨組織。(代麗麗)
近日,江蘇聯合國內108所“雙一流”高校、25家重點科研院所,舉辦首屆“全國百所高校院所江蘇行”活動,談合作、組聯盟、建基地,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多方位合作與交流。
活動中,133家全國“雙一流”高校和重點科研院所、230家江蘇省重點企事業單位和137家江蘇省市縣三級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共同發起成立“江蘇暨全國百所高校院所人才合作聯盟”。聯盟建立長效合作機制,江蘇定期舉辦“江蘇行”活動,邀請專家學者來江蘇講學,提供政策支持,開展專題培訓,組織考察交流,促進項目合作。全國高校院所為江蘇提供高層次人才培訓項目,在大學生招聘、人才引進、項目孵化等方面提供便利服務。本次活動中,江蘇組織聯盟成員赴全省各地考察交流,深入對接研發機構、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創業路演中心。
為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培訓等合作,江蘇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9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江蘇省高層次人才培訓基地”,17家全國知名高校院所還向江蘇省20家重點企業授予“江蘇社會實踐基地”。此前,已有6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在66家重點企事業單位設立“江蘇社會實踐基地”。(蘇組宣 蘇仁宣)
為促進企業技能人才培養,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陜西將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將企業新型學徒培訓納入陜西省職業技能提升行動中,到2021年年底,培訓2萬名以上企業新型學徒,其中2019年不少于5000名。
按照“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院校參與”原則,在企業全面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新型學徒制,充分發揮企業的培訓主體作用,組織企業技能崗位新招用和轉崗等人員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培訓,促進企業技能人才培養,壯大發展產業工人隊伍。
學徒培訓以與企業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的技能崗位新招用和轉崗等人員為培養對象。企業可結合生產實際自主確定培養對象,采取“企校雙制、工學一體”的培養模式,由企業與技工院校、職業院校、職業培訓機構、企業培訓中心等教育培訓機構采取企校雙師帶徒、工學交替培養等模式共同培養學徒。
學徒培養由企業結合崗位需求確定,培養目標以中、高級技術工人為主,培養期限為1-2年,特殊情況可延長到3年。培養內容主要包括專業知識、操作技能、安全生產規范、職業素養,特別是工匠精神的培育。學徒培訓期滿,可參加技工院校畢業考核或職業技能等級評價,合格者取得相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職工參加學制培訓取得中級工、高級工職業資格證書的,分別按每人每年5000元、7000元標準給予企業培訓補貼。(許祖華)
在對山東18個行業門類6111戶企業、167.8萬名職工2018年度薪酬情況進行調查的基礎上,山東日前發布部分技能崗位工資基準價位和企業人工成本信息。
在發布的50個技能崗位中,平均工資報酬位居前三的分別是軌道交通運輸服務人員8920元/月、銀行服務人員8030元/月、輕有色金屬冶煉人員6520元/月;后三位的是銷售人員3265元/月、紡織品和服裝剪裁縫紉人員3240元/月、環境衛生服務人員2750元/月。
在企業人工成本水平方面,18個行業企業平均人工成本為81328元/年。其中,平均人工成本位居前三的是金融業170300元/年,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110473元/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09604元/年;后三位的是批發和零售業65961元/年,住宿和餐飲業65047元/年,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59166元/年。
山東省要求,企業要進一步加強成本管理,積極與技能崗位工資基準價位和企業人工成本信息對標,按照職工工作崗位和技能水平,根據企業經濟效益情況,合理確定職工工資水平。(邵魯文)
2019年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全面推進工程技術系列職稱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工程技術領域人才分類評價體系,不斷激發和釋放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改革打破以往評審標準,暢通職稱評定“綠色通道”,對業績貢獻突出、學術或技術上取得突破的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達到條件的可不受任職年限、職稱層級、學歷、論文等限制,直接參評高級職稱;對生產一線的專業技術人員,側重評價其工作業績,降低論文數量,考量學術成果,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不作統一要求。
在具體實施中,除了把品德放在專業技術人才評價首位外,按崗將工程系列分為10個專業大類進行評價,區別對待工程技術系列職稱資格申報條件,注重專業技術人才的專業性、技術性、實踐性、創造性,突出對創新能力的評價。
對存在年度考核“合格”等次以下,受到黨紀、政紀處分的專業技術人員實行延期申報;對仿造學歷、資歷、業績,剽竊他人技術成果等學術不端行為的,實行“一票否決”,并實行延期申報。
對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工程技術人才,采取“定向評價、定向使用”方式。
對于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根據獲得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等級后從事技術技能工作年限,可申報評審相應專業助理工程師、專業工程師和專業高級工程師。(馬照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