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樂
錢灃(1740~1795年),字東注,號南園,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考中進士,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任江南道監察御史。錢灃一生剛直清廉,尤其是在兩任監察御史上,以實際行動踐行了監察御史的本分。
錢灃家境一般,但從小便受到較好的教育。錢灃祖上世代讀書,后來家道中落,父親為銀匠,以手藝擔負著養家糊口的重擔。他的教育則主要由母親承擔,母親特別重視品德教育,常以圣賢的故事教育他。他本人亦重視品德修養,曾說:“立品必自慎獨始,于人所共知之者而猶不檢,獨中豈可復問?”
錢灃兄弟姐妹多,身為長子的他每天除讀書外,還要幫助父母照顧家庭。他學習刻苦,年少時即顯才氣,且志向高遠。《錢南園先生別傳》稱他“少有大志,舉止岸然。少長,從塾師游,聞古賢人杰士,輒慨然欣慕”。他為官后亦保持著淡泊名利的心態,在經濟上很吃緊。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錢灃從昆明回京復職,連路費都無法拿出,即使這樣,當本地官員打算贈他路費時,他也婉言謝絕,最后拿著親戚借給他的錢才回京復職。他雙親去世時,尚需典當家業或向朋友借錢辦理后事。正是錢灃在生活中的兩袖清風、不慕浮華,使他能在御史生涯中秉公執法、仗義執言。
山東巡撫國泰是滿洲鑲白旗人,四川總督文綬的兒子。國泰與前大學士于敏中之弟于易簡勾結在一起,狼狽為奸,“貪縱營松,征賂諸州縣”。仗著父親是總督,自己又與和珅關系非同尋常,他貪贓枉法、無惡不作。錢灃等人受命赴山東實地調查,和珅想包庇此事,幫國泰蒙混過關,便派家仆通風報信,結果被錢灃察覺。到了山東后,錢灃不動聲色,堅持要查庫,此舉得到同行的山東籍官員劉墉的支持。“國泰聞使者將至,假市銀補庫。”國泰得到和珅的密報后,已向富商大賈借銀兩冒充官銀放在倉庫里。錢灃查庫后發現每錠銀規格不一、顏色不同,與官銀的整齊劃一截然不同。錢灃了解到庫房之銀是從各富商處暫借的,宣布請相關商賈速來認領,否則封庫充公。于是,商賈紛紛前來認領,“庫為之空”。事已至此,和珅亦感無能為力,錢灃等人據實稟報朝廷,國泰、于易簡均被治罪,結局大快人心。
在錢灃的御史生涯中,國泰案是最驚心動魄的一案,他敢于與權傾一時的和珅直接較量,是御史之典范。御史的眼中揉不得沙子,對于他認為處置不當的事,不論事大事小,他都必須向朝廷表達自己的意見,否則便是失職。
錢灃工作兢兢業業,生活上勤儉樸素,以致積勞成疾。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下病倒了。再加上長期營養跟不上,錢灃最終臥病在床,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去世。《南園詩存》序載“高宗知君賢,不可譖,則凡軍機勞苦事,多以委君。君家貧,衣裘薄,嘗夜入暮出,積勞成疾以殞”。
錢灃為人清正、為官清廉、多才多藝,是云南古代歷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譽為“滇中第一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