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符浚哲,達州市第一中學校
所謂的理財指的以實現財務的增值或者保值為目的,對財務(包括資產和債務)進行有效管理。按照財務的所有人進行分類,理財可分為個人理財、家庭理財、公司理財和機構理財等。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人們可選擇的理財途徑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主要包括傳統線下理財途徑(銀行儲蓄、商業保險、基金證券等)以及線上理財途徑(余額寶、p2p等)。理財的重要特征是風險永遠和回報程正比,即風險越大收益就會越高。
在目前這個獨身子女占大頭的時代,父母也將更多金錢都投資在自己唯一的孩子身上,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我們的零花錢的增加,加上逢年過節的壓歲錢紅包,最終導致中學生普遍擁有自己的一個“小金庫”。但是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在理財習慣上仍舊存在很大的問題,一是中學生普遍缺乏理財的意識,不知道如何管理好自己手上的財富,二是中學生無節制地去消費,沒有合理的消費規劃。因此,如何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已經成為中學生成長過程中一個重要問題(李波翰,2018)。
一方面,培養良好的理財習慣能夠幫助中學生養成健康的價值觀。中學時期是學生們學習知識以及樹立人格的重要時期,如果能在這個時間中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就能夠合理規劃自己的消費行為,培養自我約束能力,同時能夠避免養成攀比行為和拜金主義,最終形成健康的價值觀(王乙臣,2016)。
另一方面,良好的理財習慣能夠提高中學生的財商。財商的培養往往是中學教育階段所欠缺的一部分,但是在中學生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財商卻顯得十分重要。現實生活中的成功人士往往都具有高財商,因此財商的高低影響了一個人所擁有財富數量的多少。通過培養良好的理財習慣,中學生們的理財能力和意識的提高,最終提升自身的財商。而這對于學生們出身社會后具有很大的幫助。
現階段,大多數中學生均缺乏一定的理財意識。造成此類現象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家庭缺乏理財教育,很多家長都認為,學習是學生最為主要的職責,無需花費精力來培養其他能力。目前我國的獨生子女較多,所以家長除了對學生學業的關注,在學生物質生活上也是盡力去滿足,基本上是學生想要什么家長就買什么。因此,在學生不重視以及家長的放縱下,使得中學生通常不會去注重理財,并且在消費時鋪張浪費,不考慮金錢的來之不易。二是中學缺乏理財教育的課程,大多數中學為了提高學校自身的升學率,把精力都放在核心課程的學習上,缺乏金融理財知識的教學和宣傳。
家長為了能夠讓自己孩子在一個好的環境中健康成長,因此盡自己所能給孩子“最好的”。所以,家長不會對學生物質消費上進行約束,中學生由于物質條件較好,所以會購買一些自己喜歡的電子產品、名牌服裝與零食等。在這樣的現狀下,因為中學生的價值觀和消費觀尚未完全形成,所以極易產生相互攀比心理。例如,在消費時只看重品牌忽視自身的消費能力,這些消費心理的產生均屬于虛榮心在作怪。同學們在這樣的消費理念下,使得理財很難實現。其次,中學生除了會受到攀比心理影響之外,家長及社會也會對中學生造成影響。
雖然有的同學在開始嘗試著去理財,但缺乏相關的理財知識與能力,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課程學習上,很難接觸和學習金融理財知識,大多數同學都是將生活費以及零用錢存入到銀行或者由父母代為保管,這樣的理財方式雖然有一定的效果和收益,但是對培養學生的理財習慣并無太大的作用。同時,也有一些同學盲目地去進行理財,進而容易上當受騙,使得人身和財產安全受到侵害。
中學生良好理財習慣的養成,需要學生自身、家庭和學校三方的共同努力(韓宇童,2018;陳思宇,2016)。
在這個互聯網發達的“大數據”時代,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去學習金融理財知識。一是網易公開課,學生可以通過觀看與金融理財相關的公開課,系統的去學習金融理財知識。二是財經網站,學生可以通過瀏覽相關的財經網站(如鳳凰財經網等),獲取最新的金融理財熱點。三是電子書,學生可以在相關的網站(亞馬遜、當當網等)去下載金融理財相關的電子書,進一步學習學習金融理財知識。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因此想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家長應該以身作則。一是家長要對家庭的財富進行合理地理財規劃,并讓學生參與其中,父母也要將自己的一些理財經驗(基本的理財知識、理財方法等)傳授給學生,讓他們意識到理財能力是現在以及以后必須具備的一項能力。二是要約束學生的消費,要通過循循善誘讓學生了解金錢的來之不易,并且讓學生注重“精神消費”而不是“物質消費”。
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校園內度過的,因此學習的理財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理財習慣也十分重要。一是學校可以開展理財教育的主題演講活動,吸引學生積極參加,進而提高學生理財知識的積極性。二是將理財教育納入思想教育課程計劃內,通過系統的課程學習,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財知識。三是邀請專家開展理財主題講座,讓學生們收到專業理財知識的熏陶,進而激發學習興趣。